原标题:“建桥后人”党员突击队坚守大堤
关顺广、张赫然、尹军生(从左到右)在江堤下花坛中查险。史强摄
27日上午,大雨如注,几位巡堤人员打着伞搬出折叠梯,先从地面翻上堤下1米多高的花坛,再从花坛翻上3米多高的大堤,进入闸口内巡查。在汉阳区鹦鹉街防汛值守点2号哨棚,中铁大桥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负责在此值守长江沿江堤上瓜堤大桥材料厂闸及附近江堤。记者了解到,守堤的26人中有16人都是“建桥后人”,他们的父辈都曾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其中“桥二代”10人、“桥三代”6人。父辈建桥,后辈守堤,他们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用自信和专业捍卫大堤。
“桥二代”尹军生:电气专家担当“安全长”
“我们这个闸口地下有一条防汛专用电缆,闸口内还有不少电气设备。”谈起闸口的用电设施情况,58岁的尹军生对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自7月4日受命带队上堤以来,他对闸口、堤上以及哨棚的所有电路、电气设施都逐一检查,确保用电安全,被队友们称为“安全长”。
尹军生是中铁大桥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汉阳分公司副总经理,也是有着24年党龄的党员。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后成为中铁大桥局职工,曾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四号桥墩的建设。
1980年,尹军生进入公司工作。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经常上堤参加防汛守闸,对这处闸口感情很深。
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小到哨棚里的照明灯搭线,大到哨棚如何防止雷击,都需要他一一来解决,“我的肩上扛着堤上所有人的安危,压力很大”。
为了确保安全,他将涉电方面的工作分成9大类,每天不厌其烦一遍遍巡查,确保万无一失。他将作为哨棚的集装箱下方土石掏空,代之以绝缘材料,有效降低遭遇雷击的危险,这也是他最为满意的手笔之一。
“桥二代”关顺广:既是修桥人,也是守堤者
该公司上堤值守的26人组成了一支党员突击队,队长是43岁的关顺广。作为有着16年党龄的党员和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他带头报名上堤,巡堤查险时身先士卒,“我带头,别人才会跟上”成为他的口头禅。
关顺广也是一名“桥二代”。在部队服役期间,他曾参加过1998年抗洪,阵地就在簰洲湾附近。
同时,他也是一位材料工程师,参加了港珠澳大桥修建,担任物资机械部副部长,负责物资的采购管理、配送服务和大型设备的调配等工作。
“我们这个闸口很特殊,每年防汛压力不小。”关顺广说。闸口标高只有27.17米,在沿线鹦鹉街负责的6个闸口中地势最低,“每年我们都是最早上堤,也是最后下堤。”6.5米宽的闸门在封闭和解除封闭时工作量都非常大,“我们上闸条要用吊车、叉车作业,今年封闭闸口时砂袋就用了7000多个。”
为了将工作做得更细,他们主动将闸口两侧江堤的巡堤范围扩大到500米,并与上一个闸口的值守点工作人员说好,双方每次随机抽出200米堤段作为双方交叉检查的区域,目的就是确保大堤万无一失。
“桥三代”张赫然:送怀孕妻子回娘家,再度参加“武汉保卫战”
“我是第一次在家门口防汛,也是今年第二次参加‘武汉保卫战’。”30岁的张赫然是不折不扣的“桥三代”,爷爷参与过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父亲参加过九江长江大桥、滠口长江大桥、万州长江大桥等桥梁建设。张赫然本人也参加过芜湖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项目。
张赫然从2012年起就一直在外地各个建桥项目工地上工作,今年初才调回武汉。没想到,回汉后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他在妻子的支持下,报名当了一名志愿者,一直工作到5月。
汛期来临,公司征集人员上堤值守,他又主动报名,“以前在项目工地上参加过四五次防汛工作,但在武汉参加防汛抢险还是第一次。我既是一名有8年党龄的党员,同时也有多次防汛经验,这次我一定要去。”他的决定再一次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他将怀孕的妻子送回娘家,每次完成任务下堤后就赶去照顾妻子,“无论是抗疫还是防汛,都是守卫自己的家园,我会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保护好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史强杨红冰柯杉喻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