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原标题:《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萍姨正在制作鱼包

“《寻味东莞》播出以后,很多人来谈合作。现在我们的鱼包除了供东莞的餐厅,还要供给广州、深圳。”罗沛良的语气中略显自豪。他和妻子黎见萍,1980年在中堂槎滘市场开了第一家鱼包铺,后来做成中堂知名的“肥萍鱼包”。除了本地人喜欢,“可以说整个珠三角都有食客慕名而来”。

黎见萍特意用手机将《寻味东莞》中关于中堂鱼包的片段,翻拍下来,发在朋友圈。她说,留个纪念。制作鱼包40年,对她来说,这是一门手艺,是养家糊口的法宝,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鱼包用高汤和青菜煨熟,香甜爽滑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机缘巧合学得手艺

“食过上汤鱼包,百味全无。”说起中堂鱼包,老饕会竖起大拇指。鱼包拇指大小,形如云吞。是用鲮鱼肉擀成皮,包上冬菇腊味猪肉等馅料制成,即使只用清水熬煮,点缀青菜食用,也是鲜美至极。

说起学做鱼包的手艺,黎见萍笑了笑,真应了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她告诉记者,幼时家贫,她十几岁便出来打工,当时在村委会的食堂打杂,端菜、洗碗,什么都要做,非常辛苦。

她想学手艺。曾偷瞄过师傅做鱼包,奈何只学得皮毛,真正的诀窍别人不肯教,她自己也摸不出门道。

她和罗沛良是同村,也是小学同学。可巧,罗沛良的爸爸、爷爷甚至再往上几代,是村里的大厨,街坊有人摆酒都会来请他们掌勺。嫁进门后,这门手艺就自然传到了儿媳妇手上。亲戚朋友来访,黎见萍偶尔制作鱼包招呼客人。

1980年前后,黎见萍辞去了饭堂的工作。闲在家里没了收入,黎见萍琢磨着,做一点鱼包拿到市场上贩卖,没想到一下子就卖光了,这门生意就这么开始了。

《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鲮鱼肉擀成皮

天不亮就开始制作

最早期制作鱼包,天不亮就得开工。主要的材料是猪肉和鱼,其中猪一般凌晨杀好,四点来钟去屠宰场取,鱼在鱼塘边拿货,还要走远一点。

罗沛良说,当时没有摩托车,每天大约十几斤猪肉、二三十斤鱼,所有材料都是他和妻子肩扛手提运回家;也没有冰箱,做好的鱼包没地方存放,好在当天基本都能卖掉。

鱼包完全是手工制作。鲮鱼开膛除骨,取背脊上的两块幼嫩的肉,搓打至柔韧透明,再均匀地擀成像纸一样、透字的薄片,便是鱼包的皮了。馅料则用猪肉、腊肠、冬菇等材料剁碎,调和而成。

《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冬菇腊味猪肉等做馅料

旺季时六七个人帮忙

从前鱼包是稀罕玩意,有条件的人家才吃得起,普通人家只是偶尔买个几粒解解馋。一般春、秋、冬季是吃鱼包的旺季,因为秋后的鲮鱼最为肥美鲜甜。

随着经济发展,大家腰包鼓起来,黎见萍的鱼包生意也日益红火。淡季时,一天做两三个小时的鱼包,而到了旺季,黎见萍从早上六七点要忙到晚上十点。“以前人均工资一个月是几十块,而做鱼包两个月,可以赚到别人做整年的钱。”罗沛良笑道:“你想想东莞人有多爱吃鱼包!”

忙起来,全家人谁有空都要上阵。后来请了工人帮忙,年底旺季时,六七个人围桌做鱼包,是家里的常见景象。

“销量一天有几百斤呢!”说到这里,罗沛良夫妻都不无自豪,不仅东莞人爱吃鱼包,周边城市如广深、佛山等地,常有食客慕名驱车前来购买:“这几年还有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的人来尝鲜,更有些一次性买几十盒带走的。”

《寻味东莞》让中堂这家鱼包店又火了一把!

▲制作好的鱼包

《寻味东莞》让鱼包淡季不淡

现在虽然是鱼包销售淡季,但是《寻味东莞》播出后,罗沛良明显感觉,生意更旺了:“最近很多人专程过来,说要看看你们的鱼包是怎么加工的,还要带点回去试吃。”互相加了微信,吃得好了,微信上说一声,罗沛良再给快递过去。此外,也有不少酒楼前来谈合作,广州、深圳的都有,希望他们能给店里供货。

罗沛良表示,为了保证鱼包的质量,他最多只接受给隔天能到的地方供货:“再远就没办法了,欢迎大家来东莞品尝吧!”

做鱼包是辛苦活,“易学难精。”罗沛良说,想做到能开店的程度,没个一两年工夫,根本拿不下来。随着这行从业者增多,有人图省事,会用机器代替手工。在罗沛良看来,完全不是那个味。

“真正用鲮鱼做成、不加面粉的鱼包皮,在熬煮的时候不会散开。”即使只简单用高汤和青菜煨熟,也是香甜爽滑,嚼劲十足,越吃越香,“让人吃完还想吃”。

眼下,罗沛良夫妇也会把儿媳妇带在身边,让她跟着学习。“但现在的年轻人,不那么能吃苦了,这门手艺以后能不能传承下去,还说不准。”聊到这里,罗沛良轻轻叹了一口气。

记者查雨霏

相关阅读:
驾校教练称唾液能止痒亲女学员?姑娘怒斥:说法搞笑纯属开脱 独山县回应"烧掉400亿":推进形象工程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