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医护画像的“方舱男孩”:每个人都是勇士

原标题:为医护画像的“方舱男孩”:每个人都是勇士

彭昕烨认真备考。记者彭年摄

 7月8日下午5点,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学生彭昕烨轻松走出高考考场,妈妈在人群中一眼找到这个个头一米八的小伙子,忙向他挥手。“除了地理稍难,其他科目感觉都还好!”与大多数考生不同的是,在今年初,他刚刚经历了另外一场“大考”——确诊新冠肺炎,入住方舱治疗。

一家三口“中招”,高考生入住方舱

今年2月初,疫情下的武汉,彭昕烨家中接二连三出现状况,先是爸爸发烧,接着妈妈也有了症状,体温达到38.5度。两三天后,让父母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彭昕烨也开始咳嗽、头痛、乏力。“当时医院床位很紧张,跟社区报备后,考虑到孩子是高三考生,社区优先安排给他做了核酸检测。”

几天后,检测结果出来了,彭昕烨被确诊为新冠肺炎。2月6日凌晨,社区打来电话:“孩子可以安排进方舱医院!”得到通知,还在病中的父母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一点。走得匆忙,彭昕烨随手拿了几件衣服,带上手机、耳机、充电器,全部行李就是一个书包。后来他得知,自己是第一批入住方舱医院的患者。当时,天黑着,还下着细雨。爸爸妈妈一直把他送到车上,“好好吃饭,好好吃药,听医生的话……”妈妈边流泪边嘱咐。

“他成绩没那么拔尖,但一直是个很自律、懂感恩的孩子,挺让人放心。”妈妈眼里的彭昕烨是个小“暖男”,起初妈妈生病的那几天,他总是嘘寒问暖“按时吃药了没有”“有没有量体温”。

方舱内备考,收获勇气和力量

进了方舱医院,爸爸妈妈一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下,“毕竟那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但他毕竟没有独自生活的经验,在方舱医院里既要治疗又要备考,小彭的妈妈说:“当时心里真的很害怕,担心孩子的身体,根本不敢想象孩子能不能参加高考。”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大病房”,躺在4104号床上,彭昕烨摸着崭新的被褥,努力让自己入睡。

知道昕烨是高三考生,从医护到病友,都对他格外照顾。没有台灯和纸笔,医护“小姐姐”就想办法准备,还送来牛奶、零食,甚至换洗的袜子;方舱夜里10点熄灯,就让他去值班室复习;有时他睡得晚了,护士来“监督”他早点休息;班主任杨倩老师也每天给他打电话询问他的身体康复情况,并帮助他解决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困难……“我被照顾得太好了!爸妈看我吃得好、睡得好、学得好,就放下心来。”彭昕烨笑着打趣。

细心的昕烨发现,医务人员都很辛苦,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忙就是6个多小时,喝水、吃饭、上厕所,都得等换班以后。他决心为这些“小姐姐”们做点什么。发挥美术生特长,他拿起画笔,用速写记录下方舱里医护人员工作的温暖瞬间。收到画作,贵州遵义援鄂医疗队护士长李兰感动不已:“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核酸检测转阴,肺CT结果一次比一次好。3月2日,彭昕烨拿到《出院证明》,准备“出舱”。在这里,他住了26天。“我收获了健康,关爱、勇气和力量!在这场疫情中,每个人都是勇士!”

爱心接力,康复后主动报名献血

“希望更多的康复者伸出手臂,捐献血浆,让爱心接力,让生命接续!”回家后,备考的彭昕烨在手机上看到这则呼吁新冠肺炎康复者献血的消息。

他想起了自己当初那段最难熬的日子,“是国家的免费治疗,是医护人员无私的帮助,让我重新生龙活虎。我的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想到这里,他坐不住了,悄悄拨通了电话,报名献血。

在定好献血时间的前一天晚上,彭昕烨才把自己这个计划告诉妈妈。妈妈有些吃惊,又觉得很欣慰,“毕竟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他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件好事!”因为病情刚刚康复,妈妈还是叮嘱他做好防护,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

来到金银潭医院,彭昕烨挽起袖子,握起拳头,献出了400CC的全血。

高考前,好久不见的医护“小姐姐”们发来祝福:“要考试了乖,加油哈!”“注意休息,放松心态,早睡早起!”她们还寄来了贵州特产牛肉干、腊肠和硒米,给彭昕烨加餐。昕烨妈妈也寄去了武汉鸭脖和热干面,“就像家人一样亲。”

说起暑期计划,彭昕烨想做义工,如果有时间还想去贵州“看看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我们都觉得他长大了!”方舱医院的这段经历,让妈妈和班主任杨倩看到了彭昕烨的成长,“战胜新冠,再战高考,感恩和担当是孩子最好的‘成人礼’”。

宋兰兰杨枫谭芳张曼

相关阅读:
患儿烫伤因诊疗过错致手指弯曲迟迟未获赔 院方:等法院判决 “高考就是一场考试 最想报考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