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捏就碎!“问题水泥”背后有没有监管失职
摘要
不得不说
只有堵住一切可能存在的漏洞,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让社会大众放心。
近日,去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问题水泥”案的审判结果被公之于众。据报道,4名涉嫌生产劣质水泥,并冒充其他品牌将涉案水泥卖向市场的主犯,分别被判处了6个月到9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被处以了共计15万元人民币的罚金。至此,这起事件终于有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戒,被“问题水泥”所影响的农村学校,也终于得到了一个交代。
此事之所以引人震怒,就在于收到这批“问题水泥”的不是一般单位,而是河南省鹿邑县一所需要新建宿舍的农村学校。依照校方的计划,这批水泥运到之后,本应用于修筑墙体,但在施工过程中,校方人员却发现这批水泥搅拌而成的混凝土根本无法凝固,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万幸的是,由于涉事水泥的质量实在太过低劣,校方在施工未完成时就发现了问题——万一这批水泥蒙混过关,让宿舍得以建成,后果显然不堪设想。
这些质量明显与正规产品不相匹配的“问题水泥”究竟从何而来?法院的审理查明了真相。原来,这批水泥虽然装在山东枣庄某正规建材企业的包装袋里,以正规产品的名义经销流转,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原厂正货”,而是山东济宁另一家企业的几名负责人私自违规生产的假货。涉案人员的制假贩假行为,一方面欺骗了受害学校,让众多农村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害,另一方面也给被冒名顶替的企业扣上了一口“黑锅”,严重影响了对方商誉。对于这样的行为,唯有加以严厉惩处,才对得起那些因此蒙受损失的人。
如今,尽管已经有4名制假贩假的主犯受到了法律的审判,但对于这批水泥的流转过程,以及与此有涉的产业链条,有关部门依然有必要进一步追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其实,公众不仅关心此案,同时也关心市面上是否可能存在其他“问题水泥”。毕竟,就连如此不堪的水泥都能混入市场,假正经品牌之名销售,人们又怎能不为市场环境感到担忧?从严查处本案涉案人员,可以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而在警示与威慑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主动出击,让制假贩假者无处可逃。
在这个问题上,令公众担心的,不仅是那些躲在暗处的制假贩假者,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失职失责的问题,同样备受关注。毕竟,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进入市场,本来就是监管层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此案中,监管部门显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发之初,当地有关部门曾经把责任归结到被冒名的企业身上,后来在警方的调查之下,才发现了几名被告制假贩假的事实。对此,有关部门还应对过去的疏漏加以检视和反思,同时对与此案有涉的整个水泥产业链条进行从头到尾的彻查。只有堵住一切可能存在的漏洞,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令广大民众放心。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