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兰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保四争六
2020年是首期“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最近,《兰州大学报》刊发报道,介绍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和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的建设情况。
据官方此前说明,“双一流”不搞终身制。按照制度设计,“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
其中,“双一流”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对于学校“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
兰州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李兴业在报道中介绍,学校按照《兰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任务,目前进度良好,已完成阶段性建设目标。
各项建设任务指标总完成率为92%,应该说,我们自己确定目标的达成度还是比较高的,各具体建设指标完成情况如下: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完成率9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成率94%,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完成率87%,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完成率100%,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完成率92%,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完成率95%,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成率98%,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完成率89%,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完成率96%,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完成率81%。
“通过此次监测数据填报,可以看出我校‘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相对于进步快的学校,我们的客观性定量指标还不够突出,有些限项指标都填不满。”李兴业介绍,所以我们在努力“用数据说话”的同时,更强调“用事实说话”,在开放性留白部分反映亮点与特色,特别注重写实性的描述。
具体而言,完成好的指标有:各年度在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等。
限项填不满的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等审批立项的重大、重点项目的主持人数及清单;建设集成攻关大平台、前沿科学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数量及清单;主编出版的具有较高水平、代表性的教材数量及清单;担任国际重大比赛评委、裁判人数及清单等。
李兴业指出,需要肯定的是,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通过对标一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聚焦学科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凸显学科特色。第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科教协同,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引导、鼓励、支持学生积极赴国境外交流,提升学生国际合作能力。第三,引进一流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用。第四,科研创新条件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出大量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李兴业表示,肯定各学科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有值得加强的地方,如教育教学成果产出相对不足,学术交流力度与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希望4个一流建设学科在现有基础上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李兴业在报道中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学校的各项建设任务、改革任务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如果按照上一轮一流学科进入的标准保持不变的话,我们有学科是有潜力冲击一流学科的。同时,根据第三方数据的预测,我校有2个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望进入A类。综合来看,我们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保四争六。
澎湃新闻早前报道提到,近段时间已有多所高校召开“双一流”建设的有关会议,例如,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在工作会议指出,对我们来说,“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既是压力更是挑战。对此,学校要立足新起点、运用新思维、提出新举措、实现新目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另外在5月21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召开了“双一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及数据分析会。副校长宋保维强调,虽然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建设短板。各单位一定要认真研读“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精准掌握本单位“双一流”建设成果,明确本单位后续改革和努力的导向,做好本单位“十四五”规划编制与“双一流”建设的有机融合与衔接,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对标“双一流”监测指标,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与此同时,一部分不在“双一流”名单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则将动态调整视作契机。4月15日,洛阳市推进河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学校博园第一会议室召开。校长孔留安指出,希望洛阳市委市政府把支持河南科技大学争创“双一流”大学作为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重头戏”,在政策、资金、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助力学校在“双一流”动态调整中取得突破。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