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仝卓事件”通报:愿每一个考生都不被辜负|新京报快评
文|王言虎
仝卓高考身份造假事件有了调查结果。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布通报,宣布2013年仝卓高考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同时,临汾市纪委监委也发布调查通报揭露,仝卓的继父、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仝天峰,严重违反组织纪律,伙同他人伪造仝卓应届生和党员身份,决定给予其留党察看一年、政务撤职处分;临汾市教育党组书记等14人也被处分。此外,中央戏剧学院通报称,仝卓伪造应届生身份,依法撤销其取得的毕业证书。
至此,与仝卓身份造假关联密切的三个部门、机构,均已公布调查或处理结果。从事发到公布结论,用了大概不到两周时间,这样的办事效率呼应了公众诉求。尤其是,临汾市纪委监委公布的调查通报十分详尽,“一拖十五”的责任链条皆被曝光,这也表明了当地对“仝卓事件”不护短、零容忍的态度。当然,对一起严重伤害高考公平、引发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而言,这本就是应该有的姿势。
现在,仝卓为伪造身份的劣迹付出了不可谓不重的代价。从一名青年的成长来看,这殊为可惜,但从高考公平的角度来讲,这是他应得的结果。他通过舞弊进入大学,意味着必然有另一个人被挤掉,那是一段无法弥补的人生。对他的纵容,就是对另一个人的残忍。
就在这两天,另一起高考舞弊事件也被广泛讨论。山东冠县农家女陈秋媛在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时,发现了自己16年前被人顶替上大学的秘密,而多年来,她竟对此一无所知。为此,这个命运已然被改变的农家女走上了维权之路。
一个仝卓,一个陈秋媛,他们相似的经历是同样涉及一起不公平的高考事件,但因为两人的身世、背景不同,他们站在了“不公平”的两端,一个成了破坏规则的受益者,另一个则沦为了不公的牺牲品。当这样的两起新闻,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让人五味杂陈,不知伊于胡底。
但规则自有其力量,套用那句话来说:一切违法乱纪、破坏公平的行为,都在暗中标定了价格。仝卓及一干人等的下场告诉人们,谁利用规则制造不公,规则也会让谁付出代价。而经过陈秋媛的举报,当年的顶替者已被停职,当地也已介入调查,相信不久之后,陈秋媛也会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高考现在仍然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制度本不该容造假发生。仝卓及其背后的违法违纪链条现在被基本查清,这也只是事后惩戒,一些影响、损失注定无法挽回。就像有人发问:“被仝卓挤掉的孩子,你还好吗?”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追问,也是在叩问相关部门:该如何避免下一次的不公?
从临汾市纪委监委对仝卓身份造假调查结果来看,在教育、户籍、学校等部门,在转学、报名、录取等环节,都存在身份信息审核漏洞,这些环节,怎么就如此容易被突破,应如何查漏补缺,都宜成为此次事件重点反思的对象——不只限于临汾当地。
另外,仝卓的继父仝天峰不过一处级干部,却能跨部门甚至跨省份调动各种资源为其子修改身份,这种权力的能量让人忧惧。这些关联人员是如何被“收买”的,背后的关系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又反映了地方怎样的政治生态……凡此种种,都是涉及各种高考舞弊的根本性命题,同样值得认真反思。
在规则越来越被认同的时代,高考公平应该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制度性的补缺,应该将监督关口前移、下沉,让每个环节依法而不是依关系行事,让高考制度像大理石一样坚硬。必须让这样的信念深植于每个公职人员心中:谁破坏高考公平,谁就将为之付出惨重代价。
马上又是高考,多起高考舞弊事件在此时被聚焦、被审视,也提醒相关部门与公职人员:要严格压实各个考试环节,以高度责任心确保每个考生信息真实无误。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考公平,每一个考生才能不被辜负。
□王言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