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被起诉 让科学来一次“祛魅”

原标题: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被起诉,让科学来一次“祛魅”

大学生西西(化名)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将同性恋归类到“性心理障碍”,觉得很愕然。而后她写了一封举报信给出版社,要求更正,又委托律师,以产品质量纠纷为由起诉该出版社以及书籍销售方某网购平台。该出版社的新版教材进行了修订,将同性恋归为性指向障碍,但旧版教材“质量鉴定结果”依然没有落实。西西近期申请了第三次延期审理。至此,事情已过去3年。

图据我们视频截图

图据我们视频截图

从文明社会与现代性社会的视角出发,如何看待同性恋的问题,成果已经有很多,例如它的产生与基因遗传、环境塑造可能有一定关系。需要明确的是,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在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确诊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就上述新闻来说,可能是缺乏客观认知与科学理解,导致鉴定难以落实;还有可能是即便好的结果,也要考虑社会的眼光——这种担忧有些多虑,其也在某种程度反映出了当前个别人群的一种认知倾向,即更多从文化,而不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看问题。

同性恋是小众群体,而非特殊群体。既然相关标准已从科学的角度界定其属性,那么给他们统一贴上疾病标签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可能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做法往往会促使其朝着自我隔离、回避社会等趋向发展,而无法与社会相融入。社会的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而偏见又会增加隔膜和疏离,这当然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相关教材之前的表述,亦会产生对特定群体进行优劣好坏的划分。

笔者认为,公平与包容的对待,比标签更合适。同性恋群体作为社会事实,其对于个人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民日报曾撰写评论指出:从情感上,各人对同性恋的接受度可以不同;但是从理智上,尊重他人的性倾向却应该是共识。

目前,出版社已经进行了修订,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这起官司的结果还不明晰。3年多的纠纷,应该早日对“质量鉴定结果”进行落实,给出一个客观、科学的研判,用权威的结果来一次“祛魅”。

责任编辑:屠正阳

相关阅读:
河北广宗部分村庄饮用水异常 已启动饮水应急预案 新京报:"你疑似有点死亡",一句话暴露了信息核查上的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