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救活了我们的亲人!救活了我们的城!
李兰娟院士在重症室查房
1月23日晚,首批到达武汉的解放军医疗队增援武汉
4月15日,北京协和医疗队180多名队员踏上离汉旅程,他们是最后一支撤离的医疗队。
2020年1月24日到4月15日,80多个日夜,315支援汉医疗队,35591位医护人员,带着“不计生死”的决心,奔走在隔离病房、ICU、方舱,与本地医护人员一起,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让一个又一个生命摆脱新冠病毒的侵袭。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支援行动。武汉从至暗时刻走出,他们功不可没。
换防接管
“我们来了,我们和你一起扛!”
1月26日,前来支援的军医进入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隔离病区南四区护士余子玉,顿时感到温暖,仿佛有了依靠的肩膀。
作为武汉市最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之一,在过去的近一个月里,余子玉和同事们每天都是“连轴转”,无怪乎院长张定宇在布置工作的会上,当场落泪。
1月25日凌晨抵达的上海医疗队,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新华医院、胸科医院、仁济医院等医院组成。
四川省前来驰援的9家医院均是三级甲等医院。
援助武汉的空军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汇集了部队方面的顶尖医疗力量,分别前往金银潭医院、武昌医院、汉口医院等医院。
齐鲁、华西、湘雅、协和“四大天团”等国内顶尖医院的大部队也前来驰援,邱海波、童朝晖、杜斌、姜利、郑瑞强、康焰、管向东、赵蓓蕾等“重症八仙”也来了。
“武汉,我们来了,我们和你一起扛!”
1月25日凌晨,广东省128名医护人员连夜赶来武汉。队员中,有医生37人、护士83人,还有检验科技师8人,他们来自呼吸科、感染性疾病专科、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科室。其中,曾在2003年前往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英雄团队也到达了武汉,这支团队当年为抗击“非典”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1月26日下午,北京医疗队121名专家飞赴武汉。这支医疗队不少人都与SARS交过手,17年后再次站在抗击疫情的一线。
重建ICU
“既然选择了来到武汉,就要到疫情第一线”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2月4日,经过紧张忙碌的48小时改造,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联合北京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江苏省医疗队共同建设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加强病房(简称“联合ICU”)正式启用,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
当日下午5时,第一位患者转入。该患者呼吸极度困难。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立即决定进行紧急气管插管。
“我上!”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着暴露的危险,成功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
当夜,18名危重症患者相继转入。
整整一夜,医护人员先后为7名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为3人行气管插管,为8人提供无创通气或高流量吸氧等呼吸支持。
他们说:“既然选择了来到武汉,就要到疫情第一线。”
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原本只是一个二级医院,并不具备治疗新冠肺炎的条件。1月30日,华西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在队长罗凤鸣教授的带领下,开始接管和重建该院重症病房。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专家郭亚兵,来到汉口医院做的第一步就是改造病区。
1月24日开始,广东陆续派出26批次共2484人支援湖北,移动P3实验室是他们奔赴武汉支援的最硬核装备,这是当前全国最高级别的可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武汉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室保障。
随着危重症患者不断增加,ECMO数量严重不足。
2月23日凌晨,中央指导组物资保障组向国家发改委发出第一批ECMO征集指令,在有关部委和各地医院、爱心企业等机构的协助下,先后采购和征调数十台ECMO全力保障武汉。
扭转疫情
8位院士的8个决定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在这场艰巨的战疫中,8位院士挺身而出齐聚武汉,成功扭转疫情。
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
钟南山:肯定有人传人。“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传人。”1月20日晚上9点30分,央视《新闻1+1》节目连线钟南山,面对白岩松的提问,钟南山院士的一番话,让全国人民知道了疫情的严重性。
李兰娟: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刻不容缓。“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1月22日,李兰娟院士向国家建议。
王辰:提出建立“方舱医院”。2月1日,王辰院士随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赶赴武汉,在实地走访后指出,武汉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病毒的社会传播和扩散问题。他提出建设“方舱医院”,对患者应收尽收,迅速扭转了“人等床”的困境。
陈薇:自主研发检测试剂,攻关疫苗。从1月30日上午开始,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转入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使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目前,正在夜以继日地将正在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推向临床、推向应用。
乔杰:将孕产妇、儿童的治疗经验纳入新方案。乔杰院士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又身为妇产科和生殖健康专家,及时总结孕产妇、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到最新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张伯礼:轻症、重症分开治疗,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点。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院士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
仝小林:提出寒湿疫,指导全国中医治疗方案。仝小林院士一到武汉,就直奔病房、急诊留观、发热门诊看病人。武汉给他的第一感觉是又潮湿又阴冷。而初发病人是典型的寒湿郁肺和寒湿困脾的表现。仝小林迅速定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宣肺化湿,成为后来指导全国的中医治疗方案的主线。
黄璐琦:中西医结合比纯西医明显缩短病程。黄璐琦院士在临床中,把纯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与纯西医治疗进行比对,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核酸的转移时间显著降低;发热、咳嗽、乏力、咽干、食欲减退、心慌等10个症状比西医组明显改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也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时间也显著的小于西医组。
攻坚危重
不放过任何机会从死神手中抢人
35岁男子小伟病情发展之迅猛,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1月26日,35岁男子小伟突发高烧39℃。2月1日,高烧不退的他病情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5天后,他被确诊并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新冠肺炎3病区。
2月12日,上有创呼吸机;一天后病情突然恶化,呼吸衰竭,命悬一线。接管3病区的辽宁重症医疗团队紧急评估后认为,必须立刻给小伟用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人民医院东院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和助手,只用一把剪刀,凭着手感和触觉“盲操”,把病人股动脉、股静脉血管暴露。接入ECMO后,小伟的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5%以上。
辽宁医疗队专门为小伟组建ECMO团队,每天不论白天、晚上随时坚守。3月9日,在上机整整25天之后,小伟撤下了ECMO。
经过辽宁、河南援鄂医疗队的精心治疗与照顾,小伟的各项身体指标都有好转。最重要的是,在长达20多天丧失意识后,他醒来了。在福建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小伟的感染逐步得到控制。4月8日上午,在顺利拔除气切套管后,他拖住医生,扯着嗓子说出了“谢谢”。
在过去的八十多天里,ICU病房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一激动人心的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拼尽全力,将一位位病患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最后的歼灭战仍在继续。文/记者方历娇
图/记者金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