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身房跑路、美发店关门……疫情影响的预付卡纠纷怎么管?|每日快评
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尽快填补预付卡监管空白,遏制“没人管、管不了”的恶性循环,引导预付消费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杨思琪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的健身房跑路了”“我的美发店关门了”“我充值的洗衣店快开不下去了”等消息,频现各种网站和社交媒体。预付卡由谁管、怎么管,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多地消协发布的受理投诉情况及投诉热点中,“预付款投诉居高不下”常常榜上有名。记者梳理发现,预付卡纠纷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特别是餐饮、健身、洗浴、购物、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领域。
预付卡消费究竟有多少“坑”?一些消费者反映,办卡时往往遭遇商家“套路”,办卡后面临好好承诺不兑现、服务质量打折扣、违反约定又加价等情况,想要维权又面临退卡难、举证难、上诉难等困境。“尽管一个人的损失可能只有几百到数千元,但如果受害者很多,加起来数额可能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
记者发现,从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得到的回复中,“我们也管不了”“实在不行就走法律程序”是高频词。由于部分消费者未与涉事机构签订正规合同,有些收据上还标明“本卡不予退还现金”,因此消费者到法院起诉时很难立案,或者因费时又费力,最终放弃起诉不了了之。
其实,商务部曾出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但预付卡监管范围仅限于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不包括教育、旅游、健身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际上,日常消费中发行预付卡的多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此,市场监管部门也有苦衷,基层执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一部分经营者正是瞄准了法律的空子,其本质是“割韭菜式”诈骗、非法集资行为。以健身房为例,有些不法分子会通过注册公司、购置二手健身器械、雇用健身教练等方式,骗取消费者信任。随后,又将企业注销,把健身房转给个体户经营,并宣称无法经营且没有能力偿还。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预付卡备案监管缺失、消费维权成本高、征信体系不健全等深层原因。治理预付卡乱象亟须“组合拳”,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尽快填补预付卡监管空白,遏制“没人管、管不了”的恶性循环,引导预付消费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要消除法律“盲点”。目前,我国只有上海等个别地区出台了预付卡相关管理规定,尽快出台全国范围内的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办法或行政法规,成为各界共同呼声。可设立预付卡行业准入及登记备案制度,开卡机构应交付保证金或者提供相应担保,提高预付卡发行门槛,降低预付卡消费风险。
其次要打通监管“堵点”。对于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应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针对违规经营建立严格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可利用现代息化手段,完善征信体系建设,例如引入区块链技术,一旦商户出现违规违约行为,将行政处罚上传到信用记录,进而对行为人今后经营予以限制和约束。
最后要减少维权“难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将有利于完善维权机制,对受损害的公共利益进行救济。为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可由消费者协会设立专项赔偿基金,消费者凭借预付卡购买证明领取退款。还可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如企业申请破产,要优先保障消费者权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