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工程师“不务正业”发现昆虫新种,论文登上国际昆虫学术杂志
何力上一次被大家关注,是因为他和小伙伴,屡次命名昆虫新种。(此前报道:成都电气工程师爱昆虫 6个昆虫新种命名与他有关)
2月20日,何力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田明义教授、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Thierry Deuve博士共同完成的论文在国际昆虫学期刊《法国昆虫学会年鉴》上在线刊载。文章描述了来自四川彭州一天然溶洞内的一个新属新种“周超穴隘步甲”和一个新亚属新种“李圆蜀盲步甲”,前者是隘歩甲族在全球发现的第一个真洞穴种类。
身为电气工程师的何力,得知消息后便在朋友圈宣布。
↑何力的朋友圈(部分截图)
周超、李圆,是何力的“虫友”,一年的时间里,他们6次钻进四川彭州的一处洞穴,一块接着一块的移开石头,找虫子。
周超也在朋友圈庆祝,末尾他特意声明,“所有活动均为完成工作和家庭所需后的业余时间内完成。”土建工程师周超和与电气工程师何力,似乎在用这种幽默方式向科幻作家刘慈欣致敬。
在此之前,四川已知的6个种的盲步甲,他们已经采集到了3种。2020年,他们也有个小目标:采集到剩下的3个种并作描述。
尝试探洞寻找盲步甲
“第一次亲手找到盲步甲,太牛了!”
何力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但他对昆虫称得上痴迷。昆虫里,“对我来说,盲步甲特别有魅力。”
何力解释,盲步甲是洞穴无脊椎动物的代表类群,千百万年来,为了适应洞穴内黑暗无光的生存环境,它们的复眼已完全退化消失,身体修长缺少色素,是典型的真洞穴生物。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华南农业大学田明义教授发现的丽穴盲步甲,曾被评为2018年度全球十大新物种。
为了离盲步甲更近一些,2018年的4月份,他加入了四川洞穴探险队。有了几次进洞经验后,何力选定了四川彭州白鹿镇附近的一处洞穴,准备去寻找盲步甲的踪迹。“我记得那天是2018年7月22日,星期天。”何力回忆,事先约好的3人组没到齐,最后还是他和老搭档周超一起,他俩曾经被昆虫学者称作“狂热的爱好者”。
↑周超在采集昆虫
探险队队长给他们推荐的硝洞,连绳索都不需要,当然,也没有给他们什么惊喜。后来队长又推荐了另一个洞距离硝洞大约两三公里的莲花洞。在洞穴探险队的看来,莲花洞很小,5分钟就能逛完。不过要进洞并不容易,洞口有积水。何力与周超以平板支撑的姿势,在淤泥上匍匐了三五米,才可以站起身,“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洞厅不大,大约只有100平方米,因为往前的路更不好走,他们便把注意力放在了洞厅,“其实就是分头翻石头。”
不多久,何力翻开一块石头的时候,灯光下有淡黄色的细小物件在移动,“太小了,第一反应,觉得可能是蚁甲。因为印象里那只甲虫大概3毫米,这么小的盲步甲,之前四川并没有发现过,初步判断是个新种。”细看之后,何力兴奋地叫了声音“太牛了”。周超也抑制不住,“这是我第一次亲手找到盲步甲。太牛了!”
↑何力爬出莲花洞
带着这只迷你盲步甲出了洞,何力也联系了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昆虫学教授田明义。初步确定应该是新亚属新种,不过采集到的是雌性,“发表新种需要解剖雄性昆虫的生殖器进行描述。”这意味着,他们至少还要再去一趟。
后续探洞发现大盲步甲
“我有限的知识里,没见过这么大的”
再次出发,已经是2019年端午节(6月初)。这次何力的搭档换成了李圆,他被周超评价为“很不错的小伙子”。李圆的住处距离莲花洞不算远,骑摩托车40分钟左右能到。李圆说,那次赴约几乎是说走就走,中午一点,约好了就出发了。
对何力来说,这次去莲花洞,心里充满期待。不过到附近时,他发现那儿在搞开发,洞口扩大了,不用再爬烂泥进去了。进洞后,何力看到,洞里有工具,还牵进了电线,“当时真的只有试试看,来都来了。”
↑三位采集人在莲花洞合影,从左往右依次为:李圆、何力、周超
洞厅果然没什么发现,再往前行,李圆注意到,右手边有一处可以往下的地方。何力有印象,这里之前是悬崖状,上回因为没带绳索,他和周超才没下去。开发活动把悬崖的坡度削得平缓,下面的黑暗里,没有让何力他们失望。
“上次发现的盲步甲,在里面真的又找到了四只。”大半年后再谈起来的时候,何力的声音里依然难抑兴奋。李圆说自己其实不太懂洞穴生物,但是能感觉到何力那会的兴奋劲,“力哥一直在重复说‘太牛了’。”因为年龄比何力、周超都小,李圆称呼另外两人哥。
这时候,李圆也注意到一块石头。事后他说,当时自己有一种感觉,觉得要移开来看下。“移开时,一个盲步甲就直接爬到了我的手上。”他看过去,这只盲步甲比先前发现的那种的大好几倍,外表呈棕红色。
“力哥,我这发现一个大的。”他立即转向何力大喊。这时候何力嘴里的“太牛”还没停,过来看到那只大个盲步甲,又忍不住喊了声“太牛了”。
“1.5厘米左右,真的是体型非常大的盲步甲了。”何力告诉记者。周超当天也得到了消息,“我也来了劲。”因为在自己有限的知识里,还没见过这样大的盲步甲。
↑莲花洞测绘图。四川洞穴探险队测量组绘制
不过,这只大盲步甲又是雌性,后面一个月的时间里,何力、周超、李圆有几次进洞,采集到了大盲步甲的多个标本。6月29日,何力与四川洞穴探险队测量组的队友们一起,最后一次进洞,“对整个洞穴进行了红外线测量,绘制出了莲花洞的平面图,“洞穴长大约157米,不算大。”
三个小伙伴的“学术成就”
命名过新种,发表过专业论文
2019年的下半年,何力、华南农业大学田明义教授以及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Thierry Deuve博士,开始共同撰写论文。何力介绍,期间他需要描述洞穴昆虫的发现经过、洞穴生境,以及洞穴里同时存在的其他生物,采集过程也由他在文章里介绍。
11月份,论文完稿,何力被列为第二作者。之后投稿、审稿,2020年2月20日,文章在国际昆虫学期刊《法国昆虫学会年鉴》上在线刊载。田明义教授告诉记者,这本杂志是是世界上最早的昆虫学刊物之一。
文章里,较小的盲步甲新亚属新种被命名为李圆蜀盲步甲,较大的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周超穴隘盲步甲。“也是为了感谢我的两个搭档的支持。”何力说。田明义教授介绍,周超穴隘歩甲是隘歩甲族在全球发现的第一个真洞穴种类,“此前发现的都是生活在地表,土栖。”
2月20日晚间,何力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本人的第一份洞穴生物科研成果于今日发布,他连用三个“嗨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写道:“很开心能和偶像级的两位大佬合发SCI,这是我转战到洞穴领域两年来的第一份科研成果,也是人生第一次发表新属。”
随后,周超也发了一条朋友圈庆祝,不过末尾他特意注明:“所有活动均为完成工作和家庭所需后的业余时间内完成。”土建工程师周超和与电气工程师何力,似乎在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向科幻作家刘慈欣致敬。
↑周超的朋友圈
周超发昆虫方面的论文还要更早一些,去年11月他就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和绵阳师范学院的昆虫学者王成斌共同发表过论文,文章在国际著名动物分类学杂志《Zootaxa》在线发表,描述了产于贵州省的一大锹新种“天龙大锹”。这个新种是周超和朋友贺天龙在贵州梵净山发现的。
↑周超穴隘步甲生态照
周超说,现在享受的是发表的过程。比起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种,他更看重的是发布新种后对于后来人的帮助,“以后再有人要发布新种,就有所参照比对和排除了。”对他而言,自然爱好者这个身份,令自己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收获了快乐。
↑李圆蜀盲步甲生态照
另一位小伙伴李圆是一名厨师。他老家在德阳,从小就喜欢昆虫。“周超、何力比我大,也照顾我,乐于教我昆虫知识以及采集的技巧。”在李圆看来,自己和何力、周超的认识、搭档是种缘分,“不同的人,因为小小的昆虫联系到了一起。昆虫带给我的,不是说有多大的价值、利益,是种精神享受。”另外,用自己的名字给昆虫命名,李圆自己觉得很荣幸。
学者:
爱好者采集、收藏有利于昆虫学发展
“专业学者平时看文献、写文章、搞研究,出野外的时间和机会都有限,有限的时间里,不一定就有机会遇到新物种或者疑似新物种。我们采集到了标本,他们把文章做出来,我们也是在为科研做贡献。”周超这样评价自己和小伙伴的工作。
↑周超穴隘步甲正模标本照片
“之前在四川发现的盲步甲一共有2个属6个种,现在有4个属8个种了。”何力也告诉记者,此前的6个种,他们已经追溯到模式产地采集到了3种,2020年他们的小目标是,采集到剩下的3种并重新做描述,“做系统性整理,给未来的研究铺路。”
另外,重走前辈分类学者走过的路,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
↑李圆蜀盲步甲生态照
田明义教授告诉记者,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有博物的概念,“出去玩的话,会有意识地收集标本。”因而,昆虫学的发展、自然博物馆的建设都有赖于标本收藏人士的捐赠。他举例,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蛾类和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甲虫标本收藏,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这都主要源于法国Oberthür家族的收藏捐赠。
“搞昆虫学,首先要有标本,材料是基础。”田明义也说,专业学者或许因为工作忙,或许因为对野外工作不是很狂热,采集标本会有不足,业余爱好者的热情,对于昆虫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田明义说,随着国内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人士也开始发展这方面的爱好。
专家、爱好者呼吁
合理开发不破坏洞内生态
文章发表的另一面,是何力他们以及田明义教授的担心。
“洞穴的生境非常脆弱。”何力看到莲花洞现在的开发,有些着急。
周超也看到过莲花洞正在进新的开发,他甚至觉得,李圆蜀盲步甲和周超穴隘盲步甲,有可能刚刚被命名发表,就要面临消失的境地,“现在洞里浇了混凝土,如果更深处这个洞没有和其他洞穴系统相连,生态系统就很危险。”
采访的末尾,田明义教授也特别拜托,“希望当地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不要破坏洞内的生态平衡,让洞内的生物能够保存下来。”
红星新闻记者胡挺彭亮
图据受访者
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