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国籍,他们是上海抗疫志愿者
他们是律师、医生、城管、机关干部、外籍友人、近八旬居民。他们戴着口罩,穿上防护服或工作服,出现在交通站点、道口、口罩厂、医院预检台、居委社区,或协助为旅客测温,或给口罩装袋封箱,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预检,或参与社区排查……
疫情当前,这些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甚至国籍不同的人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上海抗疫志愿者。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战斗在社区、机场、车站、码头、高速道口、地铁以及人口密集场所,他们甚至出现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截至2月16日,通过“上海志愿者网”,上海已招募志愿者115096人,上岗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达203万3053小时,人均17.66小时。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了来自不同服务岗位的六位上海抗疫志愿者,请他们讲一讲自己的故事。而他们,也正是奋战在上海防疫抗疫一线的11.5万名志愿者的缩影。
我虽然不能救人,但也能为“战疫”做点什么
张玉霞,40岁,律师,上海火车站志愿者(00:19)
除夕开始,目睹很多医护人员前去最危险的一线就深受感动,同时感叹自己作为律师不能救人,在家里不出门不添乱就是做贡献。
女律师在火车站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然而在春节里,每天看到疫情防控的进展,看到医护人员、警察包括媒体记者在一线奔忙,也很希望能够为这场“战疫”去做些什么。所以我决定加入静安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上海火车站服务春运的一名志愿者。
火车站口是上海的第一道防线,每年春运都会有大量的返沪人员,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守住火车站平稳有序就是在保障上海的城市运行。
2月3号正式上岗,我们需要引导和疏通客流、提醒出站乘客脱帽配合测温并出示填报完成的来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协助还未填报的人员完成填报等等。尽管任务繁重,我还能感受到志愿者工作团队的热忱。
八小时一班的工作,由于装备脱卸不便,我和搭班的小伙伴都没有去过洗手间,到了用餐时间就轮流去用餐,不能让岗上无人。
作为一个很宅的上海人,我其实从来没有参加过春运。这次在火车站里,我看到一个阿婆拎着一个老式的竹篮子,里面放满了鸡蛋,一直小心翼翼护着;看到一对老夫妻,阿婆坐着轮椅,爷爷推着阿婆,摘掉帽子后的阿婆明显是在化疗中的病人,爷爷在过了体温检测后,又细心地帮阿婆戴上帽子。
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主动出示填报好的信息,即使是协助填写时页面等候时间长,大家依然选择耐心等待。
我想是因为,每一个旅客都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战疫”,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我在医院这块“战略要塞”做志愿者
翁明哲,36岁,普外科医生,新华医院流行病学调查预检台志愿者(01:01)
“谢谢大家配合,请先填好这张流行病学史询问表。”
我是上海新华医院普外科医生,现在还是医院一名志愿者。在急诊大楼前这个简易棚,我和同事负责发热预检流行病史询问,每次当班5小时,希望为抗疫发挥一点薄力。
翁明哲在新华医院急诊大楼前的流行病学调查预检台做志愿者。澎湃新闻记者李佳蔚图
疫情爆发后,呼吸内科、急诊科、ICU这些科室冲在最前线,外科许多择期手术其实已经停了,但包括我们,所有科室都没闲着,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抗疫。我们普外科成立了冠状病毒阻击队,所有党员都加入了志愿行动。
目前,每个人进入门急诊大楼和住院部都需要层层测温,开展全面流行病学调查。你看我们这个关口看似简易,但属于“战略要塞”,时刻需要一些人手把关。
2月5日,返城高峰在继续,来医院的病人比前几天有增加,但比平时要少。上午我们正常上班,到12点多,今天我们科排班的志愿者一起从后勤领了防护衣、口罩、防护眼镜,到急诊大楼前志愿当班。考虑到天冷,医院还特别给大家准备了暖宝宝。
从中午到下午,我们经过初筛,发现有一些从外地回沪的病人,但没有重点地区的接触史。外地返沪患者都要把几号到几号在哪个省份待过详细填好。等患者走近急诊大楼里,还要经过发热预检、急诊预检,最后再上去看病。
我们知道,疫情期间许多慢性病不必要来医院的,来医院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感觉今天病人还是偏多。所以还是想呼吁,近期市民朋友如果没有急症,轻易不要到医院来。
当好这个志愿者很重要,天气虽冷,心是热的。
我在志愿者岗位上度过79岁生日,老伴很支持
胡雅君,79岁,社区平安志愿者(00:43)
我是上海静安区嘉园小区的居民,也是这儿的平安志愿者,我的责任就是帮忙管好这个小区唯一开放大门的出入人员。
胡雅君正在小区门口值守,不让非小区居民进小区。澎湃新闻记者臧鸣图
小区的居民凭门禁卡刷卡进入,他们要是两手拎着买的小菜等东西、不方便刷卡的,我们也会帮他们开门,让他们回家。如果是外来人员,就让他们登记,原则上不让他们进入小区。对送外卖的、送快递的,我们让他们把送的东西都放在门口,由居民下来自己拿,保证小区里平安。
我今年实岁79岁,2月4日是我的生日,我也是在这个岗位上值班做志愿者,与社区志愿者、保安在一起。
我们小区有六七十位像我这样的志愿者,有年轻人,有年长的,年轻志愿者最近陆续复工,我们年纪大的上。这次抗疫,作为志愿者,我1月28日上午、2月4日下午和2月5日上午都来值班。
我平时就喜欢参与社区活动,没有疫情的时候,我早上在社区打拳,礼拜一参加社区读书会,礼拜二……几乎每天都有社区活动。
为小区多服务,老伴很支持我做平安志愿者,我来不及烧饭的时候,他就去买肯德基、麦当劳。这次抗疫是全民的事情,大家平安,才算得上是真的平平安安。
我们小区已经封掉了一个门,只剩下一个门出入,管好这个门口,也有走亲访友不理解的,我们就多做好解释工作,面对这样的疫情,大家基本上都能理解我们的。
看到一箱箱口罩,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也更有干劲
施俐娜,30岁,宝山区城管执法局团委书记,口罩生产志愿者(00:24)
除夕夜那天,我的感冒刚好,原本想着春节假期里好好调整,但疫情防控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家都越来越坐不住了,很多人都陆续到岗待命。我们先后组建了18支党员突击队和1支青年突击队,驰援基层一线。
作为宝山区城管执法局团委书记,我带领机关青年突击队,协助居委会向居民开展宣传引导。我看到一位志愿者把自己还没拆封的口罩给了一直买不到的居民。他告诉我,其实他的口罩也不多了,但是想着能帮就帮。从那以后,我也总会在口袋里放上一两个口罩,以备有人需要。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团委书记施俐娜在口罩厂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但这样其实治标不治本,无论是医院还是老百姓,对口罩的需求都十分迫切。能不能让口罩再多一点?正好这个时候,园区中队领导帮我们联系到一家口罩生产厂,他们人手十分紧缺,我和另外3名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便联合园区中队队员,立即到岗支援。
经过培训后,我们从2月3日开始,每天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就正式在这家口罩厂“打工”了。刚开始我还有些担心,怕会帮倒忙。但做口罩的师傅们都很耐心,手把手地教我们,我很快就适应了。
在口罩厂里,我的主要工作是将做好的口罩打包、封箱。我们两人一组,先清点做好的口罩,每20个一摞,每三摞装一袋,每25袋装一箱。刚开始不熟练,一个小时只能完成三四箱,到了第三天,就能完成五六箱了。
在车间里,大家基本不说话,专注地干着各自手上的活,甚至顾不上喝水,一个白天下来,可以做至少6万只口罩。
一天下来,还是有些累的,一直在不间断地重复同样的动作,很少喝水,也很少站起来,腰和背都会有些酸。但我们都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看到这么多口罩,也更有干劲,希望自己能帮上一点忙。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防疫一线上与时间赛跑!
我曾在“小汤山”抗击非典,在这支“娘子军”里我冲在最前线
李澹悦,38岁,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妇联主席,道口测温志愿者(00:20)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奉命参加过抗击非典医疗队,当时进入了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2005年,转业回到嘉定。现担任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妇联主席。
李澹悦在道口给通行人员做体温检测。受访者供图
1月31日,得知G15朱桥道口招募志愿者,协助检疫工作,我第一时间报名。因为有过医护经验,我成为了团队负责人。我们志愿者团队是一支清一色的“娘子军”,8人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除我之外,大家都是来自新成路街道基层单位,没有任何医护经验的女党员。
接到任务后,我首先想到的是让队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方法。根据区里发的工作提示,我制定一个简洁版本,包括个人必备的防护物品和穿戴方式,也有“上岗前一天提早休息,2小时内不要喝水”“多吃高热量食物”“结束任务后要对衣物进行擦拭”等提示。
因为经历过非典防疫工作,我对各类口罩的用法比较了解。队员们佩戴的都是一次性的口罩,现在天气冷,湿透了干不了,所以我把省下的口罩留给了队员。自己的N95口罩只要没有摘下来,没有被污染,是可以佩戴一天的。
G15朱桥道口比较窄,我们只能站在立闸机的石墩上,每到一辆车,就跳下来做体测,再回到石墩上,让车辆通行。6个小时里,我们就这样上上下下来回几百趟。
队员夏丽莉是一名还在哺乳期的新手妈妈,虽然回家后腿酸疼得不行,还要照顾宝宝,但她说,“不累是假的,想到前线的医护人员,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的付出算不上惊天动地,但涓涓泉水汇成细流,就能变成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李澹悦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受访者供图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轮到我回报了
Mansoor Alam,27岁,巴基斯坦在华工作小伙,社区居委志愿者及道口检测志愿者(00:21)
我认为志愿服务是一件好事。在需要时互相帮助,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巴基斯坦小伙在社区和道口进行志愿服务。嘉定区外冈镇供图
病毒如此迅速地传播,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抗战,而不是在乎我们来自哪里。巴基斯坦和中国就像一个家庭,在我的一生中,中巴一直是最好的朋友,在每一个困难的时刻都相互支持。
我来中国已有四年多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给了我良好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最需要的时候为这个国家服务,是我的职责。我也向所有在华外国人提出请求,这个国家给了我们很多,现在是时候向它回报了,所以,不要逃避,而是要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我居住的上海嘉定外冈镇上海庄园社区,生活着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近20名外籍人士,我跟随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并协助他们进行防疫宣传和告知。
在完成社区志愿工作后,位于外冈与太仓交界的204国道葛隆道口,也成为我的志愿服务点。在这里,我要协助医务人员、警察等对途经车辆人员进行测量体温、重点地区人员核查登记信息等工作。
从我的家人身上,我学会了帮助。父亲是我的榜样,我从未见过他拒绝帮助别人。他一直教我,在帮助别人后会感到最大的幸福。虽然我妈妈很担心我,她还是支持我参与志愿服务。
此外,我要感谢保护我们的警察,挽救我们生命的医生和护士,在寒冷的夜晚整夜驻守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他们启发了我,给了我成为志愿者的勇气。
之后,我将继续志愿服务,直到回到工作岗位。如果有人需要我,我依然会尽力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