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们还能见到“长江女神”白鳍豚吗

40年前的1月12日,一头被渔民捕获的白鳍豚被运至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并被取名“淇淇”。这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2002年7月14日,“淇淇”辞世。

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对白鳍豚的记载是“江中多有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白鳍豚数量开始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长江中白鳍豚的数量约400头。2006年的一次考察,科学家在长江中没有发现白鳍豚。2007年8月8日,白鳍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为什么不说灭绝?因为宣布一个物种的灭绝,至少要连续30年没有观测记录才行。

40年后的1月12日,一尊名为“淇石”的石头,矗立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旁。白鳍豚虽然已十多年不见踪迹,但白鳍豚和“淇淇”至今仍留在众多人的记忆里。长江日报多位记者与白鳍豚和“淇淇”都有过亲密接触。无论他们已经退休还是仍在新闻一线奋战,谈起白鳍豚和“淇淇”,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李皖:白鳍豚应该一直都在

李皖1989年进入长江日报工作。谈到当年采访白鳍豚的经历,依然印象深刻。

每两周去一次中科院水生所,每次去李皖都会去看一看“淇淇”,每次“淇淇”都在那里很自在地游泳,“从来没有想过会灭绝”。回忆起和“淇淇”相处的时光,李皖显得很轻松。

“科学家们的一个大致预计是长江上至少还有几百头白鳍豚。我一直觉得白鳍豚就在那里存在着,就是很寻常的。不然我会多看一看,甚至可以拍拍照、跟它合影,但我没有,我一直有信心,觉得虽然濒危,但还是有的。”李皖说。

2017年3月5日,经过36年的人工干预,全球仅剩的最后7只野生朱鹮在重新回归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在回归大自然。

李皖相信,白鳍豚应该一直都在,还有被发现的一天。

罗高林:中国还有多少白鳍豚

罗高林1993年进入长江日报工作。1996年7月12日,长江日报刊发了他采写的《中国还有多少白鳍豚》的长篇报道。

时间回溯到1996年。那年春天以来,有关白鳍豚的呼救声明显多起来,“原因是长江中的白鳍豚已不足100头”。当时,科学家们没日没夜地在长江上奔波,希望能够为白鳍豚的保护和研究争取更多的时间。

从“淇淇”被送至武汉第一天开始到康复凝聚着科学家们的心血。“将近半年呀,一百多个日夜,一班人吃睡在池边。硬是让白鳍豚恢复了,而且恢复得很好。”

在中科院水生所生活了22年185天的“淇淇”死亡后,人们没有见过一头活的白鳍豚。

万强:“主角”在命名前死去

《“主角”在命名前死去》这篇报道刊发于1996年7月19日的长江日报,这是万强采写的,他现在已经退休。

这篇报道讲述了一头雌性白鳍豚在全国人民给她取名进行讨论时,于长江故道死去。

这头白鳍豚是1995年12月19日,在湖北石首水面捕获的。长江日报于捕获后的第10天就刊发了有关此次捕捞始末的独家报道,后期连续开展了“我为白鳍豚取个名”的活动。

“当时,教授啊、工人啊,还有小学生,以及机关干部都给我们写信,都想将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名字奉献给白鳍豚”,说起这些,万强脸上写满兴奋。“真的,别人形容信件像雪花一样飞来,当时真的是那个场面,我们几个记者都震惊了,说明人民对白鳍豚的关注是巨大的。”他说。

1996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播出《请为白鳍豚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启事,就在寄给中央电视台和农业部的应征信逾千封时,不幸的消息传来了,即将拥有一个美丽名字的白鳍豚死了……

万强回忆说,“据分析,死亡时间可能是6月22日。听到消息时,是星期天,但是接到电话后,各方人员都赶过去了。我赶去证实这头雌豚夭亡经过的时候,写着‘1995年冬季长江考察捕捉白鳍豚工作表彰大会’的横幅还挂在三楼那间会议室里。”

高宝燕:孤独的“淇淇”

从2000年进入长江日报开始,高宝燕就加入了水生生物的报道行列。作为关注白鳍豚20年之久的记者,高宝燕用她的笔杆、相机,记录了白鳍豚的方方面面,也为白鳍豚的研究储备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白鳍豚很有灵性的,每次我去看‘淇淇’,不管我从白鳍豚馆的哪个门进去,它都能快速游过来,拍它那个尾鳍,把水花打到你的身上,跟你打招呼。”高宝燕回忆说。

“淇淇”在水生所被专家们照顾得很周全。专家们前后给“淇淇”寻找过两个伴侣,但是都没有持续很久的时间。“淇淇”长期都是独自生活在池子里。

在高宝燕看来,“淇淇”其实很孤独。“它每天都沿着那20米长的池子转啊转,你想,它一天要转多少回?所以,我觉得‘淇淇’更多的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是人类无法理解的。”

谈到“淇淇”离开的场景,高宝燕顿了一下,“‘淇淇’离开的时候是2002年7月14日,我见证了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天气太热,福尔马林的味道都不能完全遮盖‘淇淇’表皮腐烂的味道。专家们非常仔细,一定要让‘淇淇’标本呈现他生前最美的样子。”

高宝燕见证了一个物种渐行渐远。时至今日,她仍在关注白鳍豚,关注水生生物。

记者张晗

相关阅读:
白鳍豚“淇淇”以另一种方式永存 武汉植物园热带兰花展主打“动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