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绍林在工作受访方供图
因为兴趣,选择了极具挑战的眼科行业;因为患者的一句话,刻苦读博三年;因为心怀患者,一直在用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谋求福利。他,就是我们的最美医生,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旗峰院区院长、眼科中心主任杜绍林。
不惧挑战
对眼科情有独钟
杜绍林喜欢精细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选科时他毫不犹豫选择当一名眼科医生。“眼睛十分脆弱,要完成精细的眼科手术,需要使用很多跟科技有关的设备。”这是杜绍林的兴趣。
刚进入眼科时,杜绍林就感受到了挑战。因为精细程度高,眼科需要显微方面的技术和手段才能完成手术,在早期训练中,杜绍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跟其他医科不一样,眼科的治疗80%是立马就有效果的。”杜绍林说,一个眼科手术完成后,患者马上就能够感受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白内障手术,要求是一做完患者就能够看得见。这也是另一个挑战。
在“完美主义者”杜绍林看来,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考研时,他便选择了中山大学的眼科专业。在读研期间,他也是铆足了劲。除了锻炼身体和日常作息,杜绍林埋头临床和科研,苦练内功。
刻苦钻研
读博三年只为更好服务患者
“好医生,首先要过技术关。”2008年,读完硕士刚进入行业工作的杜绍林,因为经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医学问题。
有一位高度近视恶性进展患者为了治病,寻访了全国各地的无数医生,都无法治愈。最后他多方打听,知道杜绍林是年轻的研究生,希望他能够钻研一下。“只要以后有机会能康复,我都愿意等。”杜绍林说,患者的这句请求,让他铭记在心。
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再去学习新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正是因为患者一句请求,杜绍林用三年读博钻研学习眼科先进技术。
“只要是我想做的,就会努力完成。”读博期间,杜绍林最大的挑战是自己的心态。“读博很苦,学业压力大,很多人工作之后就不愿意再面对了。”杜绍林说,他偏偏是个不喜欢“安逸”的人。
读医学博士,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杜绍林就这样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一边进行科研,一边临床工作。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杜绍林白天临床积累数据,晚上做分析研究,熬到凌晨两点是家常便饭,“现在,有时候肩膀会痛,这是读博期间熬出来的毛病”,就这样扛了过来。
这些年来,科研大户杜绍林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完成两项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导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在研广东省适宜推广项目一项。近五年发表的科研论文、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参与的著作、申请的专利十个手指都数不清。
心怀患者
多年下乡造福村民
学有仁术,更要心怀仁心。杜绍林从来没忘记从医的初心,“自小就有一种强烈的乡土情怀,立志学医是想帮助他人。”
杜绍林说,在我国,多数地区的防盲治盲效果与百姓的认知老旧关系密切,白内障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疾病。
2016年,杜绍林在石龙开展义诊时,就遇到一名75岁的独居老人。老人家仅能看到手影,近乎失明,只能在家中熟悉的角落活动,“因为老年性白内障致盲,这太不应该了。”遗憾在杜绍林心里久久不能忘却。
杜绍林花了一个月时间,为社区500名老人进行防盲调查,发现类似的老人还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观念老旧,觉得年龄大理所应当,或者因为经济问题、子女没时间陪伴看病等原因导致。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杜绍林想尽己所能为东莞老人做些事。他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义诊,深入社区为群众普及知识,提升群众对白内障的认知。同时,申请东莞市福利基金会及民政部门的白内障救助。在他的努力下,2年的时间里让1200多名东莞白内障老人在公益帮扶下如愿复明。
在医院里,他也优化服务,结合老人的特点,个性化安排老人夫妻病房,缩短住院日解决陪护问题,还推出免排队办理出入院等细节服务。
这些年,杜绍林和科室医生们组成了一支医疗服务队,经常到东莞基层社区、村里去为老人进行眼病筛查。“每一次一去就是一整天。”杜绍林和他的团队已经坚持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