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医院退休老人宋占亮
武昌医院退休老人宋占亮与90后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
“宋老,您为什么每天抄党史?”“抄党史是为了铭记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今年90岁的宋占亮曾是一名解放军老兵,参与过太原战役,在战场上救死扶伤,转业后扎根基层卫生所25年,默默奉献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近日,通过本报和市卫健委联合开展的“90携手90”活动,武汉市武昌医院的青年党员们知晓了宋老的事迹。
参与太原战役
枪林弹雨中掩护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在宋占亮家里,可以找到好几枚这样的徽章。
宋占亮出生于河北省沙河一个穷苦人家,6岁时母亲病亡,他跟随父亲讨饭却走失,先后被人贩子卖了3次,最后一次被卖到山西太行山给地主种地,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1947年,解放军进入山西,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场景,解放军帮老百姓喂猪、挑水、做饭。那时我知道,只有共产党才对老百姓好。”作为一名淳朴而有血性的青年,宋占亮应征入伍,那一年他17岁,被编入解放军13纵队38旅,学习3个月后成为野战部队的一名医务兵。
次年,宋占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解放战争中最艰难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
“战斗异常激烈,伤亡惨重,有时候早上出去100名战友,中午炊事员送饭,吃饭的人还不到一半。”宋老一度哽咽。
医务兵承担着战场上包扎抢救伤员的任务,还要及时把伤员转移到后方。战场上枪炮无眼,有一次,敌人的飞机就在宋占亮的头顶上盘旋,一颗颗炸弹从空中扔下,眼看无处可躲,他头一低眼一闭,心里已经做好了就义的准备,庆幸的是几颗炸弹都落在四周,宋占亮死里逃生。
在一次抢救中,他和伤员在麦地里被敌军发现,他用身体掩护伤员,敌军一阵机枪扫射,子弹打在土地里,才躲过一劫。
基层工作做到极致
巡回医疗每周两次每次走十多公里
1962年,宋占亮转业到武昌铁路医院黄石铁山卫生所任所长。卫生所负责辖区沿线的铁路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医疗救助工作,以及儿童计划免疫。光铁路职工及家属就有2000余人,再加上车站突发的救治,对于只有七八个人的卫生所来说,工作量大而且十分不易。
“在战场上要完成好革命任务,在平凡岗位上同样要给党一个交代。”宋占亮凡事亲力亲为,他背上药箱,每周两次带领医务人员下到沿线站段,为铁路职工及家属进行巡回医疗,每次巡回医疗要走十余公里路。卫生所负责辖区家庭病床,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群众一个电话,宋占亮“随叫随到”。
他和医务人员挨家挨户送疫苗上门,亲眼看到每一名儿童把糖丸放到嘴里咽下去才算完成任务。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儿童预防接种完成率100%,25年来没有发生一例麻痹症。
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亲自上山采草药,“一根针、一把药”为群众看诊治病,用爱和责任筑起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宋占亮喜欢记录,每一天的工作都记在本上,到离休时积累了14本厚厚的工作日志。除了一次生病住院,他从未请过一天假,多次获得武汉铁路局和武昌铁路医院颁发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张小饭桌用了60年
默默捐助社区困难群众
“宋老,您这小饭桌有年头了吧?”“这小饭桌啊,和我小儿子同岁,今年60!”
宋占亮退休后过着极度低调简朴的生活,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分的职工宿舍,家里不少老物件是自己动手做的。一张手工小饭桌用了60年,还有一个热水瓶,外壳都快脱落了,就在表面匝了好几圈铁丝固定。
街坊邻居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住了一位解放军老战士,社区有困难群众患病,他会默默捐献500元;河北老家有人需要帮助,他也会伸出援手。武昌医院党办主任李秀荣告诉记者,这几年宋老帮助别人的爱心捐款达到2万余元。
“不论是在战场,在工作岗位,还是离休在家,宋老总能发出党员的光和热,照亮身边的人。”李秀荣说。
文/记者黄琪通讯员陈莉崔毅图/记者金振强
感悟
武汉市武昌医院行政人员、青年党员蔡杰:
在战争年代,宋老坚持革命任务,在和平年代,他坚守平凡岗位,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对党的初心从未改变。宋老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岗位,用心干、坚持干也能有不凡的成绩。
武汉市武昌医院护士、青年党员马士俊:
战争年代的舍生忘死,和平盛世的不求名利,纤尘不染的党员本色,这就是宋爷爷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敬爱的宋爷爷告诉了我,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都能发出党员的光和热,没有战场杀敌,还有人民去爱!我是临床医疗战线的一名小兵,更应该执着地去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贡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武汉市武昌医院医师、青年党员郑欢:
宋爷爷转业后一直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体现了老党员不居功自傲,不计个人得失,红心向党、一心为民的本色。作为一名90后青年党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像他一样心怀信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用责任与奉献践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