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科普:人类已离不开塑料 垃圾分类可减少塑料污染

原标题:“塑料地衣”都出现了,更证明垃圾分类必要|新京报专栏

文|张田勘

近日,在葡萄牙工作的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看起来像融化塑料的小块片状物质,镶嵌在海岸线岩石的表面。经过化学检测发现,这些岩石表面附着的塑料壳就是聚乙烯,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塑料。

微塑料和“塑料地衣”可进入人体

这与之前海洋中发现大量的微塑料可能有同样的来源。海洋中的微塑料,是人们生产和使用的各种塑料品弃为垃圾之后,进入海洋通过洋流的运输和带动其运动,其间产生水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摩擦、碰撞形成的。它们在鱼类吞实后,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研究人员推测,镶嵌在海岸线岩石表面的塑料壳是大大小小的塑料撞击海岸岩石,形成微小塑料实体后,以类似藻类或地衣的形式附着到岩石表面,形成“塑料地衣”。这些“塑料地衣”很容易被海洋生物吞食,进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微塑料和“塑料地衣”是否会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现在的研究尚难做出回答。但进入人体后,无法被人体有效吸收和降解,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在垃圾分类成为今天重要的环保话题和文明行为的当下,微塑料和“塑料地衣”的出现也与垃圾分类不可避免地联系起来。如果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完全可以减少环境中的微塑料和“塑料地衣”的存量,这样能既保护人和生物,也能保护生态和环境。

人类已经离不开塑料

塑料和塑料袋的发明曾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然而,100年后的2002年,英国《卫报》评选“人类史上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位列其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不可降解。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报告称,全世界每个人每周可能摄取5克微观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除了从食物链中摄取外,微塑料主要还是来自瓶装水和自来水龙头,另外,在贝类、啤酒和盐等食物中也发现了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

这说明,微塑料不只是通过食物链,而是通过饮水和其他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甚至包括现在发现的“塑料地衣”,都有可能成为微塑料进入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内的渠道。

鉴于此,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早就提出要禁止生产和禁用塑料产品,因为这对人类、生态和环境的潜在危害难以估量,而且现在也已发现了其种种危害。

但理性看待,塑料和塑料制品早就与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甚至水乳交融,难以割舍。

与其他难降解的物质如玻璃、金属(铁、铜、银等)制品比较而言,塑料制品的不可降解性还不是最严重的,玻璃制品自然腐烂需要1000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5倍。用可降解的纸类来代替塑料袋,还会遭遇成本更高昂的门槛,因此塑料产品是不可能禁止得了的。

垃圾分类可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新报告,在过去的20年间,人类产生的塑料相当于历史上所有塑料的总和。到2025年,塑料行业还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图/新京报网

▲图/新京报网

这些塑料产品有75%以上最终成为废物,其中三分之一(约1亿吨)会倾泄到大自然,污染土地,河流和海洋。

因此,如果要阻止微塑料进入人体,最好的方法是停止每年将数以百万吨计的塑料继续倾倒入大自然。焚烧、填埋同样也并非更好的方式,比较起来,回收利用才是更好的方式。想要有效地回收利用塑料袋和大量的塑料制品,垃圾分类是第一步。

在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德国和日本,塑料的回收率都在60%以上,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也在45%以上,但在中国,由于所有垃圾都混在一起,塑料回收率仅有25%,甚至还不到。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讨论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采用什么样的做法最好,但无论怎样,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不能再待等下去了。否则,微塑料、“塑料地衣”以及其他无法重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将会让人类付出沉重代价。

□张田勘(科普作者)

责任编辑:张义凌

相关阅读:
政策暖风下便利店行业大举扩张 持续盈利难题待解 又到毕业季 北京租房贵不贵房源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