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近20家媒体到虎门探访陈益家族墓记者雷元全摄
东莞时报推出的关于“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东莞时报近日连续报道了400多年前虎门人陈益冒着生命危险,从越南引进番薯在虎门种植,陈益家族墓成广东省文保单位,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经严谨考证锁定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详见5月22日A13版、5月23日A08-09版)。
5月23日上午,市委宣传部组织近20家省内外媒体,到虎门“刮料”,全面报道虎门人陈益引种番薯的故事。
陈益家族墓群多次重修
当日,近20家省内外媒体实地探访了陈益家族墓地。
据虎门文体中心主任梁高鸿介绍,陈益家族墓位于虎门镇金洲社区梁屋村南面小捷山半山坡上,一排四座,最早落葬的是明嘉靖陈莲峰墓,其后以陈莲峰墓葬为中心,又先后将其后代陈虞肩、陈益、陈儒楚夫人邓氏安葬于墓侧,成为明代的陈氏家族墓群。墓葬一直由北栅社区陈氏后人管理,每年清明时节以番薯作主要祭品供奉祖先。
其中,陈益墓在其祖父陈莲峰墓右侧,墓碑早已不存,墓葬修葺历史不详。按《凤冈陈氏族谱》卷七《家传·内景公小传》载,陈益子燕规(号内景)生于隆庆六年(1572)二月,年二十四父卒,即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陈益卒年。
陈益性淳朴,直率,沉默寡言,不好奢华,不随流俗,因而自号“素讷”。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家中引种番薯成功后,在小捷山祖父陈莲峰墓的右方,买地35亩进行扩种和推广,这成为我国最早种植番薯的地方,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经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的反复考证,确认了陈益是中国最早引种番薯的人,小捷山陈莲峰墓地周围是中国最早的番薯种植地。其研究成果《我国引种番薯的最早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刊载于《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陈益家族墓于清雍正四年(1726)、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过。1989年,陈益家族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东莞市政府公布陈益家族墓的保护范围为墓左、右、后9米,前至水渠。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30米。
2008年9月,由文物建筑高级工程师赖德劭负责,协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杨星星、赖瑛、余伟强及文物保护专业馆员赖宴等对陈益家族墓进行现状勘察,并编制修缮设计方案。2009年1月,完成陈莲峰陈益家族墓的修缮工程,投入资金36万元。2018年,虎门镇政府推荐陈益家族墓申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19日,正式公布陈益家族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成为市级文保单位以来,建立陈益家族墓的管理维护机制,已成常态化。虎门镇文物部门定期巡查,属地社区、北栅社区,安排专人对文物进行巡查,及进行安全、消防检查。
建议建陈益纪念公园
采访中,虎门人文丛书执行编辑陈梓英,呼吁在陈益家族墓所在地建设陈益纪念公园。
“陈益冒着生命危险,从越南引种番薯,开辟粮源,解决了国人的饥饿问题,尤其是在大饥荒的年代,救了好多人的命。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呼吁国人爱惜粮食、重视粮食。宣传陈益,也是宣传虎门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提升东莞城市形象。在陈益家族墓所在地建一个陈益纪念公园,将陈益引种番薯的故事永远流传。”陈梓英说。
▲东莞时报5月22日A13版报道版面
梁高鸿也透露了陈益家族墓地今后保护利用的工作设想。
他说,虎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东莞市文物大镇。既有3500年历史的贝丘遗址,有近400年历史的逆水流龟村堡,有鸦片战争古战场沙角炮台、威远炮台,又有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等名胜古迹。2019年5月,全镇共有已定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市级4处;有登记入册的可移动文物676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近年来,每年有超过1800万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慕名前来虎门旅游观光购物,其中,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等重要文化景点超过600万人次。
“对陈益家族墓地这处省文物保护地,我们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构想:一是加强挖掘文史信息。对陈益及其家族等相关信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其信息档案。二是制定保护规划。对陈莲峰家族墓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三是建设陈益纪念公园。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建设陈益纪念公园,这无论是对虎门、东莞还是全国都是一件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同时也对提高全社会重视粮食、粮食种植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四是加强宣传。通过文学、音乐、舞蹈、评书等艺术形式,讲好陈益的故事,传播陈益历史功绩。探索开展‘全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旅游线路,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旅途中体验种番薯、吃番薯的过程,进行有意义的科普教育。”梁高鸿说。
虎门北栅社区党工委书记陈志强表示,社区也要积极配合政府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陈益家族墓,让后人永远记住陈益。(记者雷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