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次自私的穿越
李秦羽遇到过很多在无人区发生矛盾的队友,“很多人议论说为什么人不见了不去找,不报警,他们又不是和外界没有联系手段。其实在我看来,自私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报警了自己必然会被抓出来。”
▲林夕在无人区。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卫潇雨实习生吴婕
这个位于昆仑山南坡羌塘高原西北部的无人区,海拔4700米,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地面上不到一个人,却是天然的野生动物园,约有100余种野生动物。
第一支穿越羌塘的中国队伍纯属偶然,因为向导指错了路,湘西王陈渠珍和他带领的115人团队误入羌塘。陈渠珍在《艽野尘梦》中描述:“道路迷离,终日暝行,无里程,无地名,无山川风物可记。但满天黄沙,遍地冰雪而已。”
这次误入代价惨重:断粮七个多月,115人仅7人生还。
一百多年过去,成功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生还者并不多见。2014年,户外爱好者李聪明失踪;2017年,户外爱好者刘银川同样失踪在羌塘。同年,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发布关于禁止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
大多数时候,试图进入无人区的人们会被藏民发现,然后不留情面的送到武警检查站。当地在无人区的重要路口设立了73个管理站。
在2017年,李志森就是这样险些失败的:五位骑着摩托车的藏民把他团团包围,“押”到附近的检查站。武警登记备案,告诫李志森私闯无人区的后果,要求他原路返回。
但后来,李志森在户外论坛8264上不无骄傲的分享了自己逃脱处罚的过程:逆着风走了六公里,天气突变,暴雪乱舞,“天助我也,傻傻的站着,一遍一遍的祈祷他们不会巡视”,他闯入了羌塘无人区。
今年3月,李志森又一次回来了,还带着他的两位队友林夕、冯浩,他们是一对情侣。这一支临时组成的队伍,在进入羌塘无人区的第10天便发生矛盾。
33天后,李志森、林夕走出无人区,冯浩却失去联系,生死未卜。在户外论坛8264上,同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王川评价这次穿越的团队:没有磨合,毫无章法,各自为战,听天由命。
“AA组队,各负其职”
李志森今年25岁,渴望“得到圈内人的认可”,目标是世界顶尖的探险家。他希望凭借羌塘穿越获得“中国户外界的奥斯卡”——“金犀牛奖”,为此,他此次行程设定了“一穿三登”的目标(穿越羌塘,登三座雪山),“三座都登顶,再加1400公里的无人区,国内外都将是史无前例的。”
李志森的后方联络员老庞劝他,独自攀登无人攀登过的山峰,不确定性太大。
李志森回复,“我没多少时间,放手一搏了。”
▲冯浩(左)和李志森。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在户外圈子里,穿越羌塘无人区也带有争议。2009年4月29日,户外爱好者丁丁、老苟两人骑车从双湖出发,历时36天,11次遇到熊,骑行近1100公里到达茫崖,成为首次穿越羌塘的中国人。一年后,杨柳松独自骑车进入羌塘,他的故事后来改编成了电影《七十七天》。
穿越羌塘在户外界似乎成了“勇敢者的游戏”。但事实上,自丁丁、老苟穿越成功后这些年,仅不到20人成功穿越。一些户外爱好者在无人区内失踪,没能走出羌塘。
2015年,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公告,禁止非法穿越这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再次发布关于禁止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
户外爱好者岩羊发现,这些年,事情好像不一样了。杨柳松因穿越成名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羌塘,还热衷于在网上写游记,“都知道法律不允许,以前悄悄进去悄悄出来也就完了,现在好像巴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我违法进羌塘了!”
安多县林业局局长拉巴也说,近几年,穿越无人区的人数逐步增多。尤其是2017年颁布禁穿令后,反而明显增加。去年,安多县10个保护站共发现20多起非法穿越行为。
2018年12月,几乎是在李志森决定放手一博的同时,刚刚结束了在非洲外贸工作的冯浩,一个人推着板车进了羌塘无人区。去年8月,他在朋友圈写下:“If I die in Chang Tang,at least I will die free。”(如果我死在羌塘,至少我自由地死去)
冯浩推着进羌塘的手推车是自己设计改造的,重量超过400斤,当时他居住客栈的老板程英劝他,“你这个不现实,你不会饿死在羌塘,你会累死。”
冯浩说,他会一路走,一路丢弃行装。
“你会冻死的,”程英又说,“那边零下几十度,你的机油都能冻住。”
冯浩在网上买了新的防冻机油。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羌塘,为此已经准备了半年多,程英记得,他购买装备,前后收了几百个快递包裹。
这一次的穿越计划在一天内宣布失败。冯浩开着自己改装的越野车,载着女友林夕、朋友小胖,当他推着板车的身影消失在无人区入口的时候,朋友小胖也想开车去无人区溜溜,随后迷失方向,失踪了。林夕报警,小胖和冯浩一起被找到。
在户外圈子里,林夕是有名的“女神”。2017年,她曾成功纵穿羌塘无人区,在羌塘穿越路线中,纵穿耗时短、难度大,横穿相对难度小,但要求更长时间的穿越。2018年年底失败后,冯浩和林夕约定,要在2019年开春,共同横穿羌塘。
▲出发前,冯浩和林夕。受访者供图
认识林夕后,李志森感到激动,目前,还没有女性成功横穿羌塘,他希望能带着林夕完成这一目标。李志森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向导,只要有他带队,成功率会极大提高。这也是林夕决定加入他的原因,还提出带上男友冯浩。
但李志森担心,冯浩会拖累他和林夕。他只能委婉的提示林夕,“冯浩出事怎么办?”
林夕回复:“AA组队,各负其职。”
2月18日,临出发前,林夕的客栈老板阳哥请他们吃了顿饭,这是这一支临时搭建的队伍的第5次碰面。
从装备看,冯浩算得上专业:BD帐,MSR反应堆,高克数羽绒睡袋。他是这支队伍里最富裕的,在雪雁街摆摊卖古玩,一个月能挣几万块钱,还坚持炒股,在程英的客栈,冯浩住最贵的单人间,拖鞋都是阿迪达斯的。这次穿越的行装,他的自行车超过10000元,鞋子4000多元,带的食物是30元一包的山之厨,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冯浩的装备。受访者供图
但李志森和林夕的装备却有些随意:李志森忘记带雪镜,在噶尔县转了个遍,只能买了墨镜凑数,因此引发了雪盲;食物是麦片和糌粑,能提供饱腹感,但几乎称不上营养;他甚至忘了带盐。林夕的帐篷刚进入无人区就发现帐杆坏了,这是提前检查可以规避的错误;自行车是从阳哥院子里临时推的,后来在冰面上摔倒几次……
赵杰同为户外爱好者,看到了李志森在户外论坛8264上展示穿越羌塘无人区的装备,他在微博上问李志森,“为什么不选择半侧地线式的帐篷?或者塔帐?”
李志森回复:“穷!”
送别宴里,阳哥只给了他们一个忠告:“你们不要分开”。阳哥觉得,三个人都脾气倔,这也能算户外爱好者的共性:倔,说话直接,不愿妥协。
林夕应和着,“放心吧,我们不吵架。”
消失的爱人
穿越羌塘需要申请手续,但作为个人探险性质的穿越很难通过申请。2016年起,羌塘建起了73处管理站,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桥梁上,有工作人员骑着摩托车巡查、拿望远镜照着看,以阻拦穿越者。
事实上,这些管理站并没能阻拦穿越者。户外爱好者图图说,没有合法手续,大部分穿越者会选择绕过管理站,那意味着更危险的路线,“比如有保护站建在桥梁上,那穿越者就从结冰的湖面上走过去。”
3月5日,为了规避武警检查,凌晨五点,冯浩和女友林夕、队友李志森趁黑夜出发,抵达阿里地区日土县附近的入口,推着自行车,正式开始徒步穿越1500多公里的羌塘无人区。
▲李志森在穿越途中扎营。图片来自网络
一进无人区李志森就发现,冯浩跟不上他的速度。前两天,冯浩的速度只有每天20公里,相当于李志森的一半。进无人区之前,李志森每天坚持五个小时以上的器械锻炼和30公里以上的耐力跑,但冯浩忽略了这些。
李志森告诉冯浩,“你这个速度,我们三个谁都别想出去。”速度差距意味着,李志森经常需要停下来等冯浩。在高海拔的羌塘,从运动状态突然转为静止,极有可能面临失温的风险。
第三天,冯浩像是赌气似的,早晨起来就加快速度,把两位队友抛在后面。李志森觉得他幼稚,“刚起床两个小时,你要玩了命的走肯定比我们快,后面这八个小时怎么办?”
于是,李志森不愿意等冯浩了。他走在前面,提前选好地址扎营,等吃晚饭的时候,冯浩再慢悠悠的跟上来。按照计划,李志森要在每晚9点太阳落山时扎营,为了照顾到冯浩的速度,扎营时间提前到了7点。
引发不满在进入无人区的第九天,李志森、林夕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冯浩还在睡懒觉,醒来直接上厕所去了。李志森和林夕决定,提前出发。
事后,冯浩说,两位队友更改了路线,没有告知他。他按照原定路线行走,积雪一度没过了腰,凌晨才找到营地。
第二天,冯浩在旅途中刻意与他们保持1到3公里距离,开始平分药品、炉头等物资,晚上把营地搭在200米外。李志森找到冯浩,再次告诉他,这个速度会把三个人都拖累死。2017年,李志森一个人穿越羌塘的时候,抵达第一座山峰只用了4天时间,这次,带着两位队友,他花了10天。
冯浩回复他,“我们要好好享受这里的风景”,有天晚上,冯浩甚至找出来一个无人机,要半夜去拍景色。
李志森不能理解,“我的目标是登山,我不是来搞这些的。”他每天首要的任务是对着地图计算当天可以行走的最大里程,拍照也只是证明自己登顶了。面对着花时间拍照、构图的冯浩,他生气了,觉得冯浩“就是来郊游的”,“非常不负责任”。
李志森曾形容羌塘无人区“一连多天重复同样的推车、推车再推车,相当无聊。白天赶路的时候,除了喝水和偶尔自拍,我有三大原则:不吃,不停,不歇。”
冯浩的无人区穿越,却是“一路走,一路看风景和野生动物,享受大自然。”因为他“就是休闲游,不会像你那么着急”,也“不追求什么成绩。”
林夕说,“甚至他还想睡懒觉,这又不是在拉萨,睡到下午都没事。”每天晚上,冯浩缠着林夕聊天,聊他想赚钱、想环游世界、想去看看66号公路,还告诉林夕要带着她回杭州见父母,担心父母看不上短头发酷酷的林夕,想让她把头发留长。
林夕太累了,只跟他说,“出去的事情出去再说吧,咱们现在好好休息。”
矛盾积累后,冯浩向林夕提出,不想和李志森一起走了。林夕拒绝了。
15日早晨,李志森和冯浩谈话后第二天,冯浩向林夕要了自己身份证,独自走向邦达措湖的冰面上。当时正刮着暴风雪,林夕跑去追他,冰太薄,刚走上冰几米,冰裂开了。林夕坐在地上哭,看着冯浩越走越远。
▲林夕躺在冰面上。图片来自网络
冯浩离队当晚,李志森联系了老庞:“今天冯浩和林夕吵架了。现在冯浩不知道是去检查站还是绕路。麻烦你五到七天给冯浩打电话……”他判断冯浩会去附近30公里外的保护站。
三人队伍,只有李志森带了卫星通讯装备。冯浩觉得通讯装备是“作弊”,他心中的穿越无人区是享受孤独。这意味着,队伍失散后,林夕、李志森无法联络到冯浩。
连续10天,老庞每天给冯浩拨过去五六个电话,从没接通过。老庞问李志森,“联系不上,要不要报警?”
李志森问林夕,林夕说,没事,他不会冒险的。她担心报警会通知冯浩的父亲,冯浩和父亲关系不好,已经6年没回家,父亲对于这次穿越并不知情。
17日,冯浩已独自离开两天,李志森决定提速。在户外论坛8264的直播帖里,他没有提到冯浩离开的事,只写了“李志森和林夕的斗志很高,动力很大”。
3月29日晚,失联14天时,老庞再次发来催促:“真要找一下冯浩了,十三四天了。”
李志森回复:“林夕说,他应该是在哪玩呢。等她出去的日期,他再出来。”
▲李志森和老庞的短信记录。受访者供图
迟到的报警
4月17日,林夕、李志森正式结束羌塘无人区穿越之旅,历时44天,行程1500公里。
林夕激动的发了朋友圈,还在快手上更新了照片。但冯浩还没出来。阳哥发微信提醒林夕,该报警了,林夕回复:“过几天他出不来再说。”
阳哥急了,“出不来再报就晚了!” 4月19日,在阳哥的催促下,林夕打电话报了警。林夕计算了冯浩能够出来的时间。按照他的速度,最早也要26日才能走出来,如果节约粮食,还可以多坚持十天。
▲第二十二天,林夕拍下了帐篷外的景色。受访者供图
出发前,冯浩和林夕约定,如果走散,要50天后在无人区出口见面。她始终相信冯浩可以自己走出来。
4月23日是约定日期,冯浩没有来。
在羌塘,海拔超过4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如果遇到意外,“人一会儿就不行了”,甚至来不及救援。李志森随身携带的卫星盒子可以发出SOS信号,但他清楚,如果真的遇到意外,即便第一时间求救、第一时间有直升机赶赴救援,在羌塘,死神总是领先,“你无非就是能发个遗言”。
志愿者李秦羽曾参与过羌塘无人区的几次救援,包括搜救李聪明。他说,无人区搜救最大的困难是无法确定穿越人员的具体路线和途经点。羌塘无人区60多万平方公里,一次穿越的里程在1200-1400公里不等,搜救人员进入无人区,即便按照五台车辆、间距200米搜索,一次能搜索的面积也仅1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无人区的百分之一。
冯浩父亲直到4月底接到了警察的电话,才知道儿子已经失联一个多月了。他把工作都推了,定第二天的航班飞来拉萨,提前准备了20万。他要求林夕和李志森参与到搜救中,他分析,林夕和李志森“熟悉路线,3500公里的无人区要是盲目搜救,不要说是一个县的警方,十倍的力量可能都嫌少。”
4月22日,冯浩失联38天后,李志森和林夕决定跟随搜救队分头寻找,他们能为搜救队提供方向上的建议。李志森从阿里入口方向深入300公里;林夕从玛曲乡出口方向深入300公里。
一开始,李志森判断,冯浩可能已经撑不住了。穿越没多久,冯浩因行李过重抛弃了40包压缩饼干,按照粮食情况,李志森“没抱什么希望,积极参与救援而已”。
李秦羽说,归根结底,“这就是个碰运气的过程,走不出来其实是大概率事件,走出来了说明运气比较好。”到现在为止,无人区没有救援成功的案例。
林夕开始感到担心。刚开始被问到冯浩的情况,阳哥说“百分之八九十没问题”,到了五月,是“应该是没问题”,5月3日以后,回答成了“这两天再没消息就够呛。”无人区的湖水和沼泽地开始解冻,危险显露出来。河水变深,无法直接步行或骑车通过,在一些特殊路段,相当于只能站着等死。
这场迟到了一个多月的报警在户外论坛8624上引发了争议,走出无人区后,李志森发布了“队友冯浩失联事件的报告”。
在帖子的评论区,三个人的穿越被称为“肮脏的穿越”,有人回复:
“如果第一时间在直播贴中说了这件事,那这次‘全世界首次跨越1400公里并完成一穿三登’的穿越,势必就要中断了。”
“以忽略别人生命安全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成功,这样的价值观被肯定了,那中国户外界就算是真完了。”
李秦羽遇到过很多在无人区发生矛盾的队友,“很多人议论说为什么人不见了不去找,不报警,他们又不是和外界没有联系手段。其实在我看来,自私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报警了自己必然会被抓出来。”
李志森在微博中回复质疑:“当时行程已过半,往回逆风。退回相比前进,耗时更长。羌塘是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
他反驳了为了穿越不顾队友生命的说法,“如果知道他出事,我们还坚持继续穿越?那是人命,不是儿戏!”
但他也开始后悔:“失联超过一周后,我应该报警,不该听林夕的,心存侥幸。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回到“有人区”
搜救发现,在离穿越的起点310公里处有一条山地车车辙,还有43码鞋的脚印,这与冯浩的特征基本吻合。李志森记得,林业局局长激动得大声喊着“保护现场”。
▲搜救时发现的车辙。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记录,李志森和林夕在3月20日到达过同一地点,救援队判断,冯浩和他们两个到达的时间相差不多。沿着车辙追踪了四十多公里,救援人员发现,冯浩的车辙基本上是按照原计划的穿越轨迹行走的。
在羌塘,穿越行程接近一半的时候,冯浩在冰面上骑车,轮胎陷进一条裂缝,他从自行车上摔出去七八米远。起来后,发现膝盖附近韧带拉伤,肿的严重,脚无法弯曲,走路困难,甚至要站着上厕所。接近半个月时间里,冯浩只能推着自行车“一步步的挪”,每天行程2公里。
当时,冰雪消融、沼泽化冻,一脚下去甚至连鞋子都拔不出来。距离最近的牧民点还有300公里,冯浩决定弃车徒步,把无人机、相机、餐巾纸、备用的衣服全都扔掉。
在距离走出无人区还有70公里时,冯浩已经断粮五天。他吃光了随身携带的药品,把草珊瑚含片都当成糖吃了。五月的羌塘野草已经发芽,冯浩连根拔起,顾不得洗,混着泥浆在锅里煮上一会,就往嘴里塞。
5月4日,接近无人区出口,冯浩遇上了辆工地的车,工人们给他吃了方便面、火腿肠,第二天,与搜救人员在格尔木市乌兰乌拉湖东侧50公里处相遇的时候,他正躺在车上睡觉。
坐上了李志森、林夕的车,李志森提醒他,去看看新闻,“特别热闹。”
冯浩已经成了微博热搜。冯浩问林夕,“我走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报警呢?”
李志森问冯浩:“以后还继续不?”
冯浩回答,“继续啊。”
“以后还继续呐?”
“以后(玩)难度大一点的。”
这段被冯浩认为“就是朋友间开开玩笑”的视频发布在网上,遭到了网友们一致批评,有人评论,私自穿越无人区是浪费国家搜救资源。被点赞到第一条的评论是,“把他再送回去吧。”
▲找到冯浩后,冯浩和林夕在车上。受访者供图
安多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拉巴介绍,此次搜救出动近百名队员、十几辆车以及二十几辆摩托车,工作人员小魏说,安多县除了留守管护站的,基本都外出搜救,前后出动110人次。安多分局每个管护站每个月补给2万元油料费,这次搜救,大多数管护站已经把原计划一个月的油料费用完。
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一次大规模救援,上次类似规模的救援是2014年。
李聪明在羌塘失踪后,户外爱好者图图曾公开出过主意:由政府出面,安排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在羌塘探索一条合适的穿越道路,避开狼群、沼泽和冰川,定时能路过村庄作为补给站点。同时,由政府备案,严禁从无备案道路穿越。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穿越者的安全。
“那算什么穿无人区?”马上有人笑话他。
“他们就这样,越没人干过、越危险、越能凸显自己牛。”图图说。
“这些人都想穿越,想冒险,一些相关题材的电影电视也有误导。”拉巴说,今年1月到5月之间,共发现14起非法穿越无人区,未遂3人,前几天有一个人想骑自行车进入,被保护站发现劝返。
5月7日,西藏安多县林业局对非法穿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李志森、冯浩以及林夕三人作出行政处罚,各罚款5000元。
李志森接受了罚款,当天返回拉萨,找朋友借钱。因为登山,李志森没有多少收入,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林夕发微信给阳哥,“凡是能用钱解决的我都解决不了”,阳哥正坐在客栈里,周围围了一圈朋友,都觉得“这是她能说出来的话”,最后,林夕说“该拘留拘留,反正一句话,没钱。”
冯浩是“最有钱”的,他也拒绝了罚款,他说他没有主动报警、没有申请过救援队,他只想好好享受荒野,是队友把他炒作成了‘奇迹’,“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让我很无奈。”
户外爱好者小潘说,圈子里,大家蔑视这种规训。他更向往国外对无人区的管理:穿越之前要备案,签免责书,报备行进路线,然后,合法穿越。
户外爱好者岩羊则不认同。“无人区和保护区不一样,羌塘因为是国家级保护区才禁止穿越,但大多数无人区都是可以合法穿越的。”事实上,在羌塘南部,多玛乡的位置往南便不是保护区,完全可以合法穿越。
有媒体报道冯浩拒绝罚款的消息,又掀起一场全民声讨。在微博上,李志森代替队友们做了致歉,“我代表团队向你们致歉!再次致歉!让你们冒了生命危险搜救,浪费了国家资源。给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5月8日下午,冯浩改口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后将不会再非法穿越无人区。”他和林夕到安多县林业局交了罚金。林夕发了条朋友圈:无人区不可怕,有人区才可怕。
晚上,他们上了央视新闻,节目一开头,主持人白岩松说:有人先是拒交罚款,后向社会道歉,有人表示将不再违规穿越,有人却说要继续挑战。征服不能变成伤害,挑战不能变成挑衅,本期节目关注《无人区,不是法外之地!》
朋友们纷纷把视频转给李志森。“我还怎么回家?怎么面对父老乡亲?”李志森压力很大。
林夕也同样压力大,事情发酵后,她在手上留了一圈牙印,是自己咬的。
但冯浩计划,在穿越羌塘无人区以后,要登珠峰,他把钱都准备好了,至少30万。在客栈,没有人劝过他,他很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