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央视谈张云雷调侃汶川地震:不应一味“棒杀”

原标题:评“张云雷拿地震做逗梗”:与其“棒杀”,不如以德化之

一个艺人的自我修养,当恪守“德在艺前、德为艺本”的底线。

张云雷与搭档的这段相声引起众怒

张云雷与搭档的这段相声引起众怒

昨天(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日,网上热传一段拿地震灾害等做逗梗的相声视频。视频中,德云社演员张云雷抖包袱称“大姐嫁唐山,二姐嫁汶川,三姐嫁玉树,我仨姐姐多有造化啊”,引起网友极大不适。今天凌晨,当事人张云雷在微博正式致歉,称自己“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作品,这种做法都是不应该的”,今后将“努力加强自身‘艺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做到‘德’在‘艺’前”。

张云雷微博截图

张云雷微博截图

相声离不开插科打诨,就像器乐离不开宫商角徵羽一样。新派相声在革故鼎新上做文章,少不了从时代中挖素材、找灵感。不过,在“汶川”和“慰安”等字眼上造段子,就僭越了基本历史观和人伦情感的底线。张云雷的相声之所以在5月12日被“拎”出来且激起舆论场公愤,大概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都说“文章千古事”,其实在融媒体时代,亦是“从艺万年长”,艺人明星谨言慎行、恪守底线,不只是“今天”该做的事;第二,不管时代与社会如何发展,底线的价值共识仍有着巨大的力量,对失德之人、失德之行为的谴责与愤怒,不仅是这个社会的良心,也是这个时代铿锵的价值取向。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文艺作为社会意识,总是来源于并服务于社会存在的。于此而言,艺术需要风花雪月的情调,更需要立场鲜明的情怀。或因如此,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深受世人爱戴,德行失范的艺人往往成“过街老鼠”。但凡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或者看过纪录片《二十二》等作品的,自当深谙“慰安”二字对国人的意义。对历史的深度警醒、对罪恶的同仇敌忾,是一个民族彰显凝聚力的体现。相声小品也好、微博发言也罢,在历史观与灾难事件上“语不惊人死不休”,莫说大众,即便是“粉丝”,亦会明辨大是大非、转身弃之。

当然,对年轻人犯错,尤其是知错而能改的人,舆论也要留一份宽宥,不应一味“棒杀”。一方面,年轻人还在成长,难免会因为思想不成熟或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以张云雷为例,他确实给观众带来不少欢乐,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亦有成绩。通过他的相声,不少人认识了“梅程荀尚”,知道了张火丁、孟广禄等一众京剧名家,已经“落灰”的中国古老传统曲艺形式“北京小曲”广泛传播,走进了年轻人的心里。对这样的人,与其“棒杀”,不如成风化人、以德育之。另一方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犯错的人,该批评的批评、该引导的引导,“一棍子打死”无异于剥夺了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积极认错、态度端正,只要能“吃一堑长一智”,自当逐渐体认“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的古训。再不济,公众可进行监督,以观后效。

消遣灾难和历史痛点是文艺创作的大忌。作为公众人物的艺人,更当珍惜“羽毛”与“流量”,切记:若想艺术常青,须得以德正身。(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相关阅读:
昆明市区一公交车撞上桥墩 目击者:司机浑身是血 考研名师演讲中被泼鲱鱼罐头 发文:竞争对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