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大波烧脑片来袭,影坛刮起一股“烧脑”风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张文吕克]2017年在国内上映的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创下西班牙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后,该片导演奥利奥尔·保罗的另一部“烧脑”电影《海市蜃楼》于日前在国内上映,凭借大开的脑洞和惊奇的反转,该片目前已取得破亿票房。与此同时,另一部印度烧脑电影《调音师》也在上映8天后斩获1.15亿元票房。而纵观整个四、五月中国电影市场,多部国产烧脑片也即将加入这场“头脑风暴”。从即将上映的《云雾笼罩的山峰》,到《秦明·生死语者》《欲念游戏》,再到下月上映的《雪暴》《双生》等。一时间,烧脑电影正席卷中国影坛,成为影迷的热议话题。
何为烧脑电影?事实上,“烧脑”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电影类型,但却渐渐在市场和影迷心目中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知:凡是叙事结构复杂精妙、采用较多反转,带给观众头脑风暴和解谜快感的电影,都可以称为烧脑片。常见的烧脑片是悬疑、科幻、高智商犯罪类电影。由于故事复杂多变、反转出人意料、结局多以开放形式展现,烧脑片在上映后常会引发观众讨论,而这也是主创和观众间相互博弈的过程。
在欧美影坛,从早期的诺兰到现在的乔丹·皮尔都是打造烧脑片的高手。而在国内影坛,自从陈正道推出《催眠大师》以来,国产烧脑片就在市场和观众心中点燃了星星之火。如何能进一步撩拨观众的脑神经,不妨一起看看,几类常见的烧脑手法。
科幻穿越类
代表作:《海市蜃楼》《蝴蝶效应》
在烧脑电影中,最常见的便是以“蝴蝶效应”为核心展开剧情,这也是观众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在这类影片中,编导会将科幻穿越或者记忆迁移等轻科幻元素作为次要的类型设定,配合悬疑主题,为观众带来脑洞大开的趣味。
随着该类型的成熟,不断有新人在该模式上展开拓展。例如在《海市蜃楼》中,不仅有着《蝴蝶效应》的经典模式,更出现盘根错节的两个时空。相对应的,其烧脑程度全面升级。对科幻概念巧妙运用让整个故事的发展再度超越观众的想象,从而让故事进入无限延展的状态。
“旋转陀螺”类
代表作:《盗梦空间》《禁闭岛》
“旋转陀螺”取自诺兰经典作品《盗梦空间》。在这部经典烧脑片中,莱昂纳多扮演的造梦师在现实与梦境中反复切换,让观众屡屡陷入对剧情的思索。在此类型影片中,烧脑剧情搭配严谨逻辑,还有精心编制重叠交叉的细节、多重反转所营造的开放式结局,即使故事已经讲完,但围绕结局的不同解读依然能引发观众再度思考。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该类型的经典之作,在对话中,车祸案件的“真相”几经反转,观众与片中主角一样不知道该相信谁。
细思极恐类
代表作:《消失的爱人》《逃出绝命镇》
在反转中体现人性或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烧脑片更高的创作层面。《消失的爱人》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妻子在某一天突然失踪,留下的种种迹象表明,丈夫就是杀人凶手,而故事的结局却超乎观众的想象。揭秘的过程正是对细思极恐最生动的演绎。
而在2017年热映的恐怖片《逃出绝命镇》,同样透过剧情的反转揭示出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该类型对观众“脑回路”的挑战在于,所有深刻的内容都藏在高度类型化的烧脑叙事中。
混搭题材类
代表作:《天才枪手》《忌日快乐》
随着烧脑片的发展,电影人也开始在混搭题材上做出更多的探索与设计,从而进一步满足新一代观众的需求。跨界烧脑类电影,成功打破该类型“高冷不接地气”的外壳,不仅仅是烧脑片影迷,也获得大量路人观众的喜爱。在泰国影片《天才枪手》中,作弊者和监考者的斗智斗勇,通过独特的情节和拍摄视角,营造出紧张到窒息的节奏。观众在欣赏一部烧脑悬疑片的同时,又获得一部动作谍战片的审美体验。
悬疑剧也烧脑
“烧脑”题材不仅在大银幕上掀起一股收视旋风,以“烧脑”为卖点的悬疑电视剧也普遍受到观众的喜爱,从引发全民追看的经典美剧《越狱》,到如今国产网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同样是烧脑,长达数十集或者几季的电视剧和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势与挑战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观众普遍觉得电影导演必须做到在短时间内就将故事的伏笔与解密展现给观众,无疑更具难度。“不过,就烧脑剧情的编排和撰写来说,电视剧的要求反而会更高。”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剧集编剧需要设计更多的悬念、伏笔和反转,才能激发观众看下去的欲望。当情节重复、缺少新意、“烧脑”指数下降后,观众就会厌倦而弃剧。《越狱》的后几季便是因为创作力的枯竭,遗憾烂尾。
通常来说,引发“烧脑”的灵感来源并不稀缺,例如正热映的《调音师》,其核心创作思路——正常人假装盲人发现秘密,使原本自一部14分钟的法国短片,被拉长到139分钟的电影格局后,加入更多人物、反转和爱情元素,已不如原版精炼。假如再稀释成一部剧集,那对编剧的考验将更大,风险也更高。
当然,与拥有《西部世界》等优秀烧脑剧集的美国和推出过《神探夏洛克》等脑洞剧的英国相比,国产烧脑剧集依然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不论是《白夜追凶》《余罪》《无证之罪》《法医秦明》等剧集,都能找到欧美同类题材的影子。今后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烧脑”度数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会倒逼电视剧创作者们拿出更开脑洞的点子和更严谨的剧情编排。
烧脑不能“无情”
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收获2536万票房,到2014年《催眠大师》突破2.7亿票房,再到去年的《唐人街探案2》以接近34亿的票房成为2018电影票房总榜第二,中国的烧脑类型片屡屡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也让外界看到烧脑题材的影片在华拥有的众多影迷和巨大潜力。
“大家都看到这块市场,但却不知道怎么去抓住这个大蛋糕。所以市场中诞生出许多打着烧脑旗号的影片却并不烧脑——推理逻辑不够严谨、漏洞丛生。”在业内人士看来,偏偏喜爱烧脑片的观众最挑剔,所以与西班牙和美国的烧脑电影相比,国产烧脑片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创作比拼。烧脑背后的高智商是中国电影目前非常稀缺的一种品质,要让电影和观众斗智,还要能够战胜大多数观众,这在好莱坞是多年的电影工业积累的成果,而国产电影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去完成这个积累过程。这当中既包括编剧才能的提升,也包含制片方对于影片定位的更清晰认识。
在影片人肥罗君看来,当下许多国产烧脑片的真正问题是:有烧脑没情感。“最近几年在华热卖的西方烧脑片,之所以能克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打动中国观众,本质上靠的就是普世情感和人性力量。如果只为烧脑而烧脑,而无法与人的基本情感发生关联,它没法真正留在观众的心里。而目前国产烧脑片的创作者,能意识到这点的好像还不多。”例如,在《海市蜃楼》中,故事最终还是回到情感的本质——一个母亲找回了女儿。这才是包裹在烧脑外壳中,真正打动人的部分,因为情感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烧脑烧到最后,还是要用情。”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