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环球时报单仁平:警方信息应是公众理性判断落脚点

原标题:单仁平:警方信息应是公众理性判断的落脚点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事件不断出现新进展,在该校校长被解聘、成都温江区教育局及市场监管部门都有负责人被停职检查的同时,警方也通报了社会上个别人伪造信息、煽动事态的情况。这些消息经官方披露后,一些人对警方的初步调查结果表达新一波的质疑和不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物霉变事件作为一个舆论事件继续发酵。

当政府公信力在互联网时代支持不了其一锤定音角色的时候,互联网舆论场的部分抵制性回应是很正常的。这是多元化舆论场的普遍规律。

食品安全,尤其是中小学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是非常牵动人心的事情,在这方面公众的眼睛里揉不进半粒沙子,大家势必会用最严格的标准、甚至举着放大镜来审视有所怀疑的每一个细节。最初的信息让公众产生问题非常严重的印象,如果调查的实际情况证明有些信息是夸大、失实的,甚至这当中有恶意推波助澜的因素,公布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

一旦形成公共舆论事件,声音注定很庞杂。我们对社会作为整体提出这样的主张:一方面要多包容各种激烈的声音,不与舆论场会自带的一些极端情绪过于较劲;一方面还是要把官方、特别是警方的调查作为社会集体判断的最终落脚点,视警方为权威信息源。这是中国社会应当有的集体理性。

在此案中,警方执行调查任务,它显然没有理由和动机去偏袒一所民办学校,为它遮掩问题。特别是在事件已经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时候,警方掩盖事实、编造情节意味着极其巨大的风险,完全是他们不可承受的。

十八大以来,国家严治腐败,狠打官员的徇私枉法,针对一个敏感事件一旦组成调查组,无法设想其中存在根本性造假的空间。谁敢担这样的责任?就是上级敢,下级也不敢。周永康都能倒,哪个要求你造假的市长、省长、法院院长能靠得住?舆论一旦起来,再倒过来查,露了陷,办案人都要跟着坐牢。

由于互联网舆论场是多元的,什么势力、什么人都有办法在上面直接或者隐蔽发声,因此各种声音的动机也是复杂的,有些微妙难言。众声喧哗之中,作为理性的分辨,官方调查组在舆论高度监督下的信息发布,可靠性应当是最高的。

有人质疑,那些诬陷学校食堂、制造虚假证据的人能有什么好处?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同样应当针对成都的官方来问:他们掩盖一所民办学校的问题有什么好处?客观说,事件中个别人出于个性化原因搞错了事情或者恶意提供虚假信息,比今天官方在舆论严厉监督下奇怪地铤而走险搞造假,可能性要大得多。

不管怎么说,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食堂事件先是迅速在家长中点燃,然后又在互联网上快速扩散,有其深刻的现实逻辑。尤其是,一所民办学校的事,很快演变成舆论对当地政府的指责,这种几乎每一次舆论事件必有的发酵模式值得深思。

官方要在提高公信力方面下一场持之以恒的大功夫,尽最大努力取信于公众。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的公信力永远达不到一个完美的水平。我们最后想说的是,舆论场上总会存在部分的抵制情结,缓解这个问题是必须有的作为,但缓解的方式也需包括官方及整个社会接受、适应存在那样的舆论,从而自然降低它们的冲击力。▲(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调查结果公布成都召开“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事件调查:有家长卧底食堂?成都一小学曝食材发霉 官方:家长到学校卧底不实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已被解聘 责令重组董事会官方:流传食材照片系家长阻止装车拆袋照相所得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粉条检测不合格 另17样品没问题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三家长涉寻衅滋事罪被警方调查

此前各方行动国务院领导批示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官方:今年学校食品中毒事件要控制在万分之二以内成都食安问题续:四川两级教育部门下发紧急通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材被指发霉 市长主持专题会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致歉: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成都一学校食堂因食品质量遭投诉 相关部门调查

媒体评论人民日报:校园食品安全稍有差池就让人心惊肉跳媒体评小学食堂风波:在众声喧哗中倾听科学的声音媒体:一句“食材符合安全标准”安抚不了家长的心建议校长成为“试毒者” 每天试吃学生餐成都七中事件:川人从未负国 国人怎敢负川?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妻女遗体已找到 浙江“开车过溪”男子后悔了 北京海淀一公交车撞桥 交管部门:正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