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市美兰区大炳村,每逢公期,村里公庙都是最热闹的地方,燃放爆竹更是惯例,声音隔着好几百米都能听到。不过今年的公期却与往年有些不一样,虽然在村里还能听到响亮的“鞭炮声”,可是地上却不见了燃放后的碎纸屑,整洁如初。
只闻“鞭炮”声,不见鞭炮屑,这是海口江东新区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得益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潜移默化下,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日渐提升,文明过公期的新风尚逐步走进江东新区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曹马志通讯员刘平
文明公期不放鞭炮照样很热闹
“这么多年,过公期不放鞭炮,在我们村可是头一回。”2月17日上午,灵山镇新管村委会大炳村的村民张积二说,在往年,为了烘托热闹喜庆的氛围,购买鞭炮并在公庙前燃放是大炳村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大炳村来说,公期是一年一度的大活动,要想改变习俗并非易事。大炳村今年被列入海口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范围,而过公期燃放爆竹是沿袭多年的“旧习”,眼前的这种“矛盾”,一度让村干部们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烟花爆竹不能放,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公期也要热热闹闹地过。”曾在外地打拼多年的新管村委会主任张世群了解到,有一种“电子鞭炮”,不仅和店里的爆竹外观相似,还可以高度模仿燃放爆竹的声音。
“这种新型‘鞭炮’,一举两得,既绿色环保,不会污染环境,又能营造热闹的氛围。”张世群介绍,2月15日是大炳村的公期,也是一次“大考”,不过由于前期宣传发动到位,最终过公期燃放“电子鞭炮”获得村民认可。“接下来,其他村举行公期,村委会也会推广使用‘电子鞭炮’,让文明过公期的新气象走进更多村落。”
鞭炮回收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家
在大炳村公庙前,有一个大纸箱特别引入瞩目,上面清晰地印着“烟花爆竹、高香回收点”,不时有村民过来光顾。“从除夕到现在,我们村没有出现一起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大炳村村民张兴二为了支持环保,这几天,把春节前购买的烟花爆竹都给送过来了。
连日来,大炳村村民陆续自发地将近40份烟花爆竹、细香、短香等送到回收点。“从春节前开始,我们的宣传教育一直没停过,现在,过年不买、不放鞭炮成为村民的新时尚。”张世群说。
江东新区移风易俗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党员的辛勤付出。“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等约1000人次进村入户做好宣传,让群众从思想上发生转变,自觉接受。”灵山镇党委委员王小丽说。
同时,为了引导村民文明过公期,灵山镇推广“电子鞭炮”等可替代的产品,目前该镇统一购买100个“电子鞭炮”发放到各村,要求在公庙悬挂替代传统鞭炮,群众对此做法表示接受。
据了解,春节以来,海口在江东新区加强巡查,定点巡控,坚持网格化管理,组织镇村干部、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在重点点位和公期村庄进行全面巡查,责任到人,做到严管重罚。同时,以点带面培育典型,通过打造大炳村等村庄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村庄和群众自觉遵守禁售、禁燃烟花爆竹相关规定,让节日、公期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