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龙眼的张炽森开了近40年车 记者 雷元全 摄
追着“人民车”度过了童年,坐着大货车去参军,开着香港买回来的二手货车跑运输……
虎门龙眼的张炽森,村里人都尊称他为“炽叔”。他1981年就拿到驾驶证,在东莞的道路上,他开车走过了近40年,是东莞交通变迁的亲历者。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东莞只有几条泥巴路,路上跑的都是货车和拖拉机,雨天一脚泥,晴天尘漫天。几十年过去了,路上车水马龙,东莞变化太大了。”炽叔感慨。
追看“人民车”是童年最大乐趣
今年已经65岁的炽叔,是土生土长的虎门龙眼人,他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莞只有几条泥巴路。
“当时东莞到虎门和深圳,东莞到广州、东莞到惠州、东莞到樟木头,这些地方有公路,但这有限的几条公路,都是泥巴路。而后面太平到沙角,也有一条泥巴路,这是当时镇内唯一的地方路,这一条路,也是很窄的泥巴路,会车都很困难。”炽叔说。
“虎门当时有发往广州和深圳的公交车,因为公交车是载人的,当时我们都叫公交车为‘人民车’。虎门开往广州和深圳的‘人民车’每天只有一班。虎门到广州,要过三次轮渡,分别在万江、中堂和新塘,‘人民车’到广州,要走好几个小时。每天到深圳的‘人民车’,早上8点从虎门开往深圳,下午4点左右从深圳返回虎门太平。这趟‘人民车’从我们龙眼村口经过,我们小时候放牛,每次都要把牛赶到村口的公路旁,为的就是看‘人民车’。有时几个小伙伴,不顾‘人民车’卷起的灰尘,追着‘人民车’的屁股疯跑。因为那时候,路上的车太少了,看见开来一辆车,就非常高兴。在公路旁看来往的汽车,是我们儿时最大的乐趣。”炽叔笑着说。
70年代坐着货车去参军
1970年,18岁的炽叔应征入伍。
“因为没有车,我记得当时我们虎门公社和太平镇,一共有70多人入伍,走的时候,是从太平坐货车去东莞的,那一天一共有4台货车,一起去东莞。四台车一起走,很壮观,因为车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车一起走在公路上。”炽叔说。
“我在河南当了六年兵,退伍回到虎门时,虎门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从广州坐船回到虎门太平,当时,我们龙眼大队有了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平时是耕田用的。也用来到太平镇拉化肥和交公粮。我退伍回村,村里给了我特别待遇,用东方红拖拉机把我接回了村子。”炽叔回忆说。
据炽叔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中期,虎门只有几台车。
“当时虎门有个运输站,有几台货车,还有两辆‘人民车’,虎门的单位,是没有车的,至于私人,有一辆自行车,那还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才有。我们整个龙眼村,也就是有一辆拖拉机,整个村,也只有一个人会开这台拖拉机,这个开拖拉机的人,是虎门农机站配给龙眼大队的。”炽叔说。
大队第一辆车是港商送的
炽叔说,他们龙眼大队,1978年有了第一辆车。这辆车是港商赠送给龙眼大队的。
“当时有几位龙眼去到香港的乡亲,他们想回来龙眼大队办工厂。这几个乡亲,想回来投资,先送了一辆车给大队。就这样,我们大队有了第一辆车。我清楚记得,这辆面包车,是二手车,方向盘还是右边的。有了这辆车,也有了龙眼第一家企业——张氏发具厂。”炽叔说。
这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不久,又先后有一些港资企业落地。
“这些车方向盘全部是在右边,赠送这些车,要经过广东省有关部门批复,才可以在路上行驶。当时的东莞,这样的车已经有不少。”炽叔说。
1981年在惠阳地区考到驾驶证
炽叔退伍后,就分配到东莞农业机械厂上班。1981年,他跟东莞轴承厂的一位司机,学习开车,1982年,就在当时的惠阳地区,考取了驾驶证。
“我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驾校,要学习驾驶,就是要找一个有驾驶证的师傅,跟车学习。我那个时候,还在机械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上车学习,半年后,师傅开一个证明,我就去惠阳地区考驾驶证。我记得当时和我一起去惠阳地区考驾驶证的虎门人有几个,因为当时虎门还没有多少车。考驾驶证很简单,一次搞定。”炽叔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虎门已经有人开始跑起了运输,我们大队就有几个。1984年,我从工厂出来,几个兄弟凑钱,在香港买了一台二手货车,自己开始干个体运输。那时,东莞已经有了沥青路。我们跑运输,无非就是在省内拉一些农副产品。那个时候虽然路不多,路况也不好,但车少,开车上路,基本不会塞车。”炽叔说。
炽叔跑货运积下了“第一桶金”。1985年,他买了一辆14座的客车,当然,这车还是方向盘在右边的香港二手车。
“当时东莞的人流多了起来,不少人到深圳淘香港的货,回来售卖。来往虎门深圳的人比较多,我的面包车,就是跑虎门到深圳,一趟一个人收5元钱,有些经常去深圳贩货的人,坐车还讲价,有时候,3元也拉。那时侯,跑车很随意,有时也跑广州,从深圳到广州,收10元。”炽叔回忆说。
愿有车的日子车行平安
1987年底,虎门龙眼引进了第一家台资企业。这家台资企业是台湾万泰集团投资的企业,叫万泰电业厂。跑了几年运输的炽叔,放下了方向盘,到这家台资企业任厂长。1990年,炽叔有了自己的第一辆小汽车。
“记得我的第一辆汽车是捷达轿车,那时候,我们龙眼有私家车的人不会超过20个,那时虎门,已经村村通公路了,私家车,已经慢慢兴起。”炽叔说。
“几十年弹指一挥,过得太快了,东莞的发展也太快了,现在路宽了,车也多了,就我们龙眼社区来说,几乎是家家有小车,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普通日用品。说实话,我还很怀念过去那些日子,但过去的不会再回来,我只希望,有车的日子,人人都守法上路行驶,车水马龙的东莞,每天道路畅通,车行平安。”炽叔说。
记者 雷元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