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建设街文化站,总能听到热闹的歌声,这是一群参加“不老在乐乐”社区长者音乐健康小组的老人们在演唱。演唱这些歌的人平均年纪超过65岁,不少演唱者已有七八十岁。“我觉得我年轻了20岁!”参加小组活动的阿姨感叹道。“我现在比过去还幸福。”活动结束后,75岁的何阿姨说道。
据悉,“不老在乐乐”公益项目于2017年12月启动,目前已有三十余位志愿者为四个社区进行服务。该项目每次组织社区中十几名长者参加为期八周(每周一次)的活动。透过将艺术疗育手法带进社区,公益项目以舞动、音乐团体小组的形式提升独居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
十位老人家一起创作演唱歌曲
“太阳出来了,暖洋洋,我们愉快地歌唱,向着开心的方向前进。”走进广州建设街文化站,就能听到热闹的歌声。歌曲唱毕,文化站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一群参加“不老在乐乐”社区长者音乐健康小组的老人们在演唱,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大多在70岁至80岁之间。
一位年近80岁的阿姨说:“我觉得我年轻了20岁!”迟来的黄阿姨扛着一大袋米进来,迫不及待放下后就加入到歌唱中。她是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而歌词是10位老人、青年志愿者们和音乐治疗师时静洁共同填写的。
时静洁是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大家亲切地喊她“小时老师”。在这8次小组活动中,她和组员一起做了很多尝试,用乐器、歌曲、舞动、游戏等增加青年志愿者和长者的互动交流。小组每次都从音乐分享开始,任何组员都可分享他们喜欢的音乐。每一次的活动内容都是时静洁根据小组成员的需求当场调整。
进行乐器演奏部分了,时静洁给每位长者分发乐器,有的是吹的,有的是敲的,有的是摇的,都是平常很少见到的玩意。经过了6次小组活动,老人们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彼此之间靠眼神的交流去“接住”伙伴向自己发出的乐器的声音,然后与另一位伙伴四目相对,通过自己手上的乐器,把声音传递给他。
节奏随着口风琴和鼓的加入音乐,慢慢加快、丰富起来,融汇成一曲动人的乐曲。有的阿姨自告奋勇站到圈中心,为伙伴们当指挥,加入了跳舞的动作,得到了时静洁的鼓励:“只要你喜欢和感到舒适的方式都可以。”
在时静洁的示范后,黄阿姨还把铃铛绑在脚踝,自由地走、跳、踢,发出各种有节奏感的、清脆的声音。在时静洁的鼓声里,更多的老人站起来,到圈中心区舞动,落落大方。有的阿姨在舞动的时候向伙伴们飞吻,笑着,转着圈,拉着伙伴的手,就好像儿时与伙伴一起玩耍舞动那样。
公益项目目标:提升长者的幸福感
在参加这个音乐健康小组之前,长者们并不都是如此的活泼、放松。今年75岁的何阿姨在两三年前回到广州度晚年,长期独居,很少外出,她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在建设街社工服务站的社工志滔多次邀请下,何阿姨答应参加小组活动。参加了几次小组活动后,她慢慢地被老师和志愿者的热情打动,笑容多了起来。
在时静洁的鼓励下,她渐渐走到小组的中心,指挥伙伴们歌唱和演奏。“何阿姨的变化很明显,脸上的笑容多了,愿意交流了。”志滔说。“在小组活动中,何阿姨说‘我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小组结束后,她却说‘我现在比过去还幸福’。”项目组负责人林欣说,唤醒长者的幸福感,正是“不老在乐乐”想促成的目标。
另一位何阿姨曾经是医生。这几年,她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几个月前眼睛出了问题,令她一直都处于痛苦中。参加了几次活动后,的何阿姨学会了调整自己的情绪。何阿姨说,“大家并没有刻意去安慰我,但是我在这里获得了许多安慰。”
音乐治疗帮助
老年人抗击孤独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都市里,可能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要面对孤独。除了独居老人之外,非独居老人也同样承受着孤独,与他人的沟通往往存在问题,甚至与子女之间都可能因为互相不能理解而无法交流。林欣认为,这是组织年轻志愿者参与的原因,有经验的志愿者通过与长者们的相处和交流,帮助传达年轻人的想法,令长者们学会与年轻人沟通和相处,进而学会与自己的子女沟通。
然而,消除长者们的孤独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服务长者需要漫长的时间,尤其是越深层次的服务,涉及认知、情绪、沟通模式的,更需要时间。”志滔说,所有的志愿者都知道,自己尽自己所能而做,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在长者们心中种下一些种子,让它们在生活里自己生长、发芽。
“在没有开始这8次小组活动前,我带着疑虑,这一组老年群体是否能接受和理解这些活动?”时静洁说,每次活动常常让她和青年志愿者们惊叹,因为长者们不仅能理解,而且在这些艺术、音乐表达的过程中非常有创造力和活力,“很多很好的主意和即兴的主题都来自长者自身,我们只是抓住了当下这个主题。”她希望这个社区音乐治疗项目可以持续开展:“它是一种综合考虑到参与者文化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设计和操作的音乐治疗方法。”再进一步,音乐治疗师也可尝试用治疗的影响来改变长者所处的社区生态环境体系。她认为,老年群体的音乐治疗当然不仅可以在社区中开展,也可以进入到老人院、康复机构、医院等,希望未来能在更多的领域去合作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