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3d打印助力白鱀豚淇淇在汉“复活”

3D打印的“淇淇”标本

记者高宝燕摄

资料图

武汉晚报讯(记者高宝燕通讯员孙慧)昨天是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的39岁生日。1980年1月11日,湖北渔民在城陵矶意外捕获一头白鱀豚,翌日它被送到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为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取名“淇淇”。水生所科研人员把1月12日当成“淇淇”的“生日”。2002年“淇淇”离世后,1月12日成了“淇淇”的粉丝们心中的一个特殊纪念日。

12日,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我国首个根据白鱀豚“淇淇”复制的3D标本正式和大家见面。据悉,该标本结合白鱀豚“淇淇”生前的视频、照片和文字资料等,运用3D扫描技术,构建了高仿真“淇淇”3D数据模型,通过3D打印,复原了“淇淇”标本,以此纪念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以及与它们一样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物种,唤起人们对长江的关注。

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研究员说,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被誉为“长江女神”。20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长江航运频繁、水质污染以及鱼类资源的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白鱀豚的数量急剧下降,21世纪初在长江中已几近消失。

白鱀豚“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自从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渔民捕获后送至水生所,到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它在水生所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一头活的白鱀豚。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1980年1月11日傍晚,风雪交加。一头幼年白鱀豚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渔民捕获后送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救治。

这头白鱀豚体长147cm,体重36.5kg,年龄估计约2岁。颈后背部有两个直径约4cm、深约8cm且内部相连的伤口,危及性命。时任水生所所长的伍献文院士给它取名为“淇淇”。这名字有3个方面的寓意:一是“淇”与“珍奇”“稀奇”的“奇”谐音;二是“淇”含有三点水,即水中动物;三是“淇”与当时称白鱀豚为“白鳍豚”的“鳍”字谐音。

受伤被捕获后人工饲养曾是邮票主角登上教科书

淇淇唤起人们对长江生态的关注

特殊背心帮它闯过生死关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员给“淇淇”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背心”,背心内层涂上一层厚厚的医用凡士林,可有效防止云南白药遇水溶解。就这样,研究人员坚持每4个小时换一次药,不眠不休地照看着。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淇淇”的致命伤彻底痊愈了,仅背颈部留下了两个明显的伤疤。

淇淇只吃活鱼

当时,人们对白鱀豚吃什么、吃多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研究人员尝试过投喂鱼、虾、肉类、青菜、削成鱼形的萝卜、做成鱼形的馒头等,最后发现“淇淇”只对活鱼感兴趣,它每天的食量大约为体重的8-10%。

住进“高级公寓”前

藿香正气液是它的常备避暑药

由于当时条件极其有限,“淇淇”生活在露天水池,水体不大,水深不过3-4m。平时还好,一到夏天赤日炎炎,暴晒后的水温高达35℃,“淇淇”就会出现食欲下降、活动能力下降等中暑症状。研究人员尝试了加盖遮阳棚、加大自来水注入量、在水中放置冰块等措施,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研究人员又试着给“淇淇”服用一些防暑降温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液等,效果居然意外地好。从此,藿香正气液成了“淇淇”常备的避暑药。

直到1992年,“淇淇”搬进了装备有水循环处理和降温系统的新居白鱀豚馆,夏季水温不超过25℃,“淇淇”终于不再需要依靠藿香正气液度夏了。

一直没找到合适女朋友

转眼间,“淇淇”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大小伙儿”。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找对象成了“淇淇”的当务之急。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鱀豚,一头成年雄豚体长207cm,体重110.75kg,取名“联联”;另一头幼年雌豚体长150cm,体重59.5kg,取名“珍珍”。“联联”与“珍珍”是一对父女。由于年龄较大的“联联”刚被捕获时身体已非常虚弱,一直无法适应人工饲养环境,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

年幼的“珍珍”倒是很快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研究人员尝试将“珍珍”和“淇淇”放到两个连通的“哑铃型”池中饲养。一开始“珍珍”显得非常焦躁,并发出呼唤声。感知到同类声音的“淇淇”也发出了类似的声信号。于是“珍珍”开始感觉到了同伴的存在,频频向“淇淇”的方向探望,试图交流。就这样,它们逐渐熟悉起来。“珍珍”甚至主动游到“淇淇”的池中,与“淇淇”同游,还时而追逐“淇淇”。而“淇淇”则略显“羞涩”,从不主动追逐“珍珍”。但在进食时“淇淇”却很照顾“珍珍”,只要“珍珍”在喂鱼区进食,“淇淇”总是让开,从不与“珍珍”争食,非常有“绅士风度”。在外人看来,“淇淇”与“珍珍”已然似一对情侣。但“珍珍”当时只有2岁,尚未性成熟。大家都期待着,它们能够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然而特别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由于当时的饲养条件和经验不足,“珍珍”误食了水池上方遮阳棚钢架坠落的铁锈,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其他并发症,于1988年9月27日去世。“淇淇”和“珍珍”终未能成“眷属”。

后来,人们经过数次努力,也一直没能给“淇淇”寻觅到合适的对象。

约25岁时自然死亡

老年的“淇淇”颈部等处皱褶逐渐增多,牙齿也慢慢磨损脱落,上下颌中部的牙齿只剩下光秃秃的牙根部分。由此而来的,是食欲下降,食量减少,行动迟缓。“淇淇”捕食活鱼时定位不再精准,甚至,有些较为活跃的小鱼还会从“淇淇”的嘴边“死里逃生”。

年迈的“淇淇”也会时常患上胃病、肺部炎症、发烧、拉肚子等疾病。研究人员定期给它体检,密切关注它的行为和生活节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救治。“淇淇”曾于1996年、2000年大病两次,经过抢救和精心护理,均转危为安。

直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毫无征兆地沉睡在了池底。研究人员立即下水急救,发现“淇淇”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此时的“淇淇”体长2.07m,体重98.5kg,约25岁,经分析属高寿自然死亡。

“淇淇”的去世,再次敲响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

“淇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活了22年半。它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通过对“淇淇”的饲养和研究,科研人员解开了白鱀豚的许多“未解之谜”,人们对白鱀豚的认知从完全空白到逐渐了解并系统深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鲸类学研究的发展,也为后来长江江豚的保护提供了珍贵借鉴。

“淇淇”还是人类与白鱀豚交流的“亲善大使”,它曾两次成为邮票主角,登上小学语文教科书,唤起了人们对珍稀动物保护的意识,改变了对长江生态保护的观念。记者高宝燕通讯员孙慧

神秘男隐居山中仅天黑回家看老婆 16年后真相大白 武汉93名民间河湖长获聘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