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12万件清代瓷器回家

196年前,一艘长约60米、宽约10米,载重达1000多吨的商船“泰兴号”从厦门港驶出,目的地为爪哇岛(今印尼),不料中途触礁,1800多人沉睡在南海海底,而船上的清代瓷器亦一同沉没海中,尽管百余年后得以打捞出水,却从此在海外“漂泊”。

今年11月,一名中国企业家成功从外国企业一次性购入12万件“泰兴号”清代古瓷器,并将其运抵广州。昨日,这批随着“泰兴号”沉寂百余年,又辗转流落海外各地的古瓷器在黄埔港“重见天日”,而关于“泰兴号”沉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开辟等历史故事也一并展现在世人眼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

珍贵:12万件清代瓷器登陆黄埔港

昨日,在黄埔港一隅,6个堆放在岸边的白色集装箱引人注意。随着集装箱门被缓缓拉开,清朝“泰兴号”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万件古瓷器,历经196年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过去3年时间里,为了促成这批清代德化古瓷器回到故里,中国企业家郑长来和其团队经过多轮洽谈磋商,最终成功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购入,经过1个月运输到达黄埔港。

据悉,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福建德化生产的专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器居多,瓷器上的纹饰多为富有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其中,更有不少瓷器属于典型的德化青花瓷种类,包括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兴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和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等。

为什么要选址在广州黄埔港登陆?在郑长来看来,清代商船“泰兴号”的航海活动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这批古瓷器在此登陆,相当于回到原点,之后再从原点出发,也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深刻意义。”

“中国的古瓷器一直深受欧洲人喜欢,收藏价格不断攀升,但对于我们来说,它的价值不在于多少钱,而在于它承载着多少历史文化和故事。之所以要一次性买断,就是让它们早日归国,回应无数国人的期盼之情。”郑长来说,正因如此,这批清代古瓷器后续会在国内进行巡回展览,每到展览期结束,部分古瓷器会被挑选出来捐赠给当地的博物馆。

揭秘:“泰兴号”佐证当时中国海外贸易兴盛

200多年前,由中国制造的远洋货轮因拥有先进的航海能力,成为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工具。在这些远洋货轮中,“泰兴号”是少有的巨型三桅远洋商船。

据史料记载,“泰兴号”长约60米,宽约10米,货物载量1000多吨,有5个船舱,超过100个小隔间,3个桅杆和可调节角度的帆,最高的桅杆高35米,“泰兴号”也展现出中国先进的造船能力。

“此次沉船遗珍的大规模回归,最重要的是让世人重新认识发生在196年前的‘泰兴号’沉船事件。”郑长来说,这直接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海外贸易的兴盛,而南海航线是中国人最早开辟的自由航道。又因“泰兴号”沉船事故是当时最大的海难之一,堪比泰坦尼克号,若展开对“泰兴号”事件的相关研究,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副主席王春晖认为,这批清代古瓷器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除了佐证我国古代存在强盛的海洋文明外,还为后人提供第一手素材,方便研究古瓷器产品工艺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文化。

“在欧洲一说‘中国白’,别人就知道是德化瓷器,未来我们可以开发出很多文化衍生品,甚至参考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拍一部属于中国人的《泰兴号》,用来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王春晖说。

收购背后:

凝聚一千多个

日日夜夜努力

“收购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并不是有钱就能办得成的事情,其中充满着斗智斗勇的故事。”郑长来回忆起过去3年艰辛的收购经历,仍忍不住发出感叹。他告诉记者,从收购项目启动到最终瓷器抵达黄埔港,时间已过去整整三年。事实上,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起初并不同意来自中国企业的一次性收购,对此,收购团队只好多番洽谈说服。

“第一,对于国外而言就是价值,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文化传承与历史承载;第二,这些瓷器中还代表着我们1800多名遇难者的呐喊,我们把瓷器带回去,让他们回家。”郑长来这番真挚的话语感动了外方企业,并让他们对中国企业家的态度从开始的怀疑,转变到理解和尊敬。

在郑长来看来,中国人收购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的过程,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更是中国人勇敢地走出国门做生意交朋友的过程。“当然,这批清代古瓷器最终能顺利回归,还得力于无数华侨、华人和同胞的支持,海关通关的便利措施,以及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后盾。”

相关阅读:
国内首家电影技术学院成立 电梯安全 “管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