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把“判卷”的笔交给老乡(民生观)

拉近扶贫干部和群众的“物理距离”,是为了让“心理距离”更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有没有小康?需要各级扶贫干部做到脚下有泥,才能心中有数。县里做扶贫工作的干部对各乡各村的资源条件怎么样、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能糊涂;乡里干部对这村那屯的贫困户数量、致贫原因,应该大体清楚;谁患了病腿脚不灵便,驻村干部几天后就能把轮椅推进家门……

以前,机械执行、干了就行的工作思维有过。扶贫资金用没用?也用了;百姓得没得着利?也得了;干部干没干实事?也干了。然后考核表的优秀栏就能画上个红钩钩。不是没担责,不是不做事,但要老乡真正叫好,还欠着火候。

现在不一样了,国家有明确要求,贫困县退出,群众满意度必须达到90%以上。这个硬杠杠,把扶贫工作这张答卷的“判题权”交到老乡手里。扶贫工作做没做到位,成效到底如何,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老乡了。贫脱没脱,听老乡说。把“判卷”的笔交给老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不下田间地头,不踏老乡门槛,不闻炊烟,不揭锅盖,就难以知道老乡到底满不满意。这么一来,扶贫干部和群众的“物理距离”缩短了。“满意”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物理距离”的拉近,是为了让“心理距离”更近,扶贫当以心暖心。这样也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要啃“硬骨头”,就得回应老乡的真需求,用心研究真问题。

啃“硬骨头”,关键是瞄准“长效”二字做文章。消灭表面脱贫,需要找到长久致富的门路,并帮着贫困户摸清可能发生的致贫隐患。面对不同致贫原因,对症下药,这就要求工作方法不能死板,陷入到狭隘的经验论中去。

怎么做到?法门还是在“精准”二字。要把问题瞄得更准,需换“高倍镜”,不能光用眼看,还要用心瞧。用心观察之后可知,扶贫工作还可以更精准,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更有效率地用到刀刃上。

总之,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与群众心贴心,工作上用心,才能让脱贫成果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相关阅读:
乡村驿站 服务一站到位(民生调查·一线新探索) 教授“杠”上大学排行榜:标准不一致 数据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