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同仁堂股份前处理分厂炮制工序班长的陈振会,去年刚从于葆墀中药炮制首席技师工作室毕业。
工作了10多年、已经40多岁的人,为啥还要拜师学艺?“中医药博大精深,需要学的知识太多了。”陈振会坦言,“能有机会向于大师拜师学艺,当然要珍惜。”
2013年,经过选拔,陈振会与另外7人成为于葆墀首席技师工作室的第三期学员,计划通过3年的学习,成为同仁堂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和特殊工种的技术传承人。
师带徒,在同仁堂的历史上由来已久。于葆墀大师就曾拜师老药工刘荫霖,学习中药炮制工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办的第一期“师带徒”培训班开始,同仁堂已举办师徒班50多期,有1000多人次拜师学艺。这种传统培养方式,使同仁堂的许多绝活、绝技得以延续。
近年来,同仁堂启动首席技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传承和创新技艺技能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发展”的原则下,“传承文化,传承技艺,传承人品”,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中药炮制是实践性特别强的技艺,很多东西需要师父手把手指导。”陈振会说,“比如炒黄的不能炒焦,炒焦的不能成炭,炒炭的不能成灰,这是为了保持药性。”
每位师傅都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阶段性目标,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精湛的绝活绝技传授给徒弟们。学员在于大师门下,第一年需要学会认200种药材,并辨别其产地、规格、等级,熟悉药性药效。第二年主要是学习现场操作,第三年是现场操作+总结,由学员自己来总结20个品种的操作规程。
从芽孢到叶的形状,从叶脉到果实的异同,徒弟们详细学习,记下厚厚的笔记,努力掌握真本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第三期学员吕健媛,在2016年北京市技能大赛中获得中药炮制项目的冠军,被破格评为高级技师。
在陈振会看来,3年的拜师学艺,不仅仅是学习工艺和规范,更是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的过程。“修合,就是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这句话,就是说制药时即便没人盯着,也要心存敬畏,对得起天地良心。”陈振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