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外孙计划”——刘英让敬老不再止于朝夕

■社工陪伴长者过生日大众社工供图

愿每位长者都有爱同行

10月恰逢“敬老月”,敬老院每天要迎来数次慰问活动,表演节目、捶背捏腿、入户探访……慰问团的到来,让院舍里热热闹闹的。但当慰问团一离开,院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敬老不该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人们需要长久的关爱和陪伴。”刘英在成为社工之初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她开创并推广了“外孙计划”项目。

9年耕耘服务37300人次

2009年,社工专业出身的刘英,由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驻至莞城敬老院,由此展开了她长达9年的长者服务生涯。截至今年10月,刘英共服务37300余人次,组织小组活动640多项,持续跟进了70多个长者个案,陪伴32名长者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回想9年前,刘英第一次来到敬老院,性格活泼的她与长者打交道时有点难以适应。好不容易建立了专业关系,服务对象又去世了。在敬老院,因年老离世时有发生,但对当时的刘英来说却无比陌生。“说实话,我当时有些恐惧,甚至都想调岗了。”刘英对此记忆犹新,但在机构的鼓励之下,她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试试。

“后来和老人们交流多了,也就适应了。”刘英回想,自己最初的恐惧是因为不了解,适应之后,工作更加顺手了。通过持续的探访,及时掌握老人们的动态,并提供适当的服务。“一转眼时间,9年都过去了。”刘英笑着说,她现在也不再恐惧生命的逝去了,“作为一名专业社工,我需要做的是让长者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和尊严。”

如今,刘英已从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社工,与老人们的关系也不再止于服务。“很多老人家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女儿,我也愿意当这个女儿。”刘英笑着说,如今她的孩子也喜欢来跟老人们作伴。隔段时间不见,老人家就总问她,“阿英,什么时候有空带你的孩子过来玩啊?”

开创“外孙计划”让关爱和陪伴更持久

在与长者的深入接触中,刘英发现,因受身体条件限制,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单一,且这种单一的生活是长期的。“慰问活动总是在节日里扎堆,他们一走,热闹的氛围也随之消失。”刘英一直想让这群老人们得到长期的关爱和陪伴,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摸索,她开创了“外孙计划”项目。让平日断断续续前来探望长者的志愿者有组织、持续地为长者送去关爱,尤其是为无儿无孙的五保户“找一个孝顺外孙”。

刘英介绍,“参与计划的志愿者需要在半年时间里,像老人的‘外孙’那样,利用业余时间,每月探访老人两到三次。”在众多志愿者中,雪冰让她印象最深刻。雪冰自2015年10月成为“外孙”志愿者,在社工的专业培训下,她学会了如何打开老人话题,探访注意事项及技巧,了解院舍环境与日常运作特点等,并在社工引导下与院里的赖阿婆结对成为“祖孙”。每到周末,这个“外孙”都会来到敬老院里给赖阿婆剪指甲、梳头发、整理房间,时不时带些好吃的送给老人,三年以来风雨不改。

“一开始我跟阿婆还比较生疏,只是简单地互相问候。社工姐姐引导我如何打开与老人交流的话题,我尝试着寻找阿婆感兴趣的话题跟她聊天,阿婆每次都会笑个不停。”雪冰表示,三年相处下来,她和赖阿婆俨如亲祖孙。有一段时间她因为工作比较忙,家里也刚好有事走不开,隔了两个星期才去看望阿婆,才得知婆婆很担心她。“婆婆以为我出了什么事,直到再次看到我才放下心头大石。”雪冰说,在她的影响下,现在她的朋友、同事也会来敬老院探望老人,与老人说说话,帮忙做做家务。

“这个计划既可以帮助到老人,又能让志愿者成为爱心传递的使者。”雪冰说,她很开心自己能成为“外孙”志愿者。如今,“外孙计划”已开展了13期,这种“私人定制”式的服务由莞城扩大到虎门、东城等多个镇街,为210余名长者找到“外孙”,充分满足了长者的个性化需求,让五保老人感受到“不是外孙胜似外孙”的亲情关爱。据统计,共有32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服务队伍中,积累了15000多个服务时数。不少志愿者更是从2010年起坚持至今,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祖孙”情谊。

2015年,“外孙计划”项目获东莞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东莞市“最佳公益项目”称号,今年又获得“益苗计划”东莞市赛“示范项目”、广东省赛“重点培育项目”等荣誉。另外,项目还陆续成功整合社会资金约10万元。

看到“外孙计划”项目有越来越多志愿者参与,越来越多老人受益,刘英很欣慰,她一直强调,“敬老不该只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刘英希望,社会能形成长期关爱老人的氛围,让每位长者都有爱同行,晚年生活不再孤单。(记者 朱珍珍 通讯员 林丹霞)

相关阅读:
相亲男出门就和别人拥抱 29岁女:为何总遇渣男?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承诺企业开户4天内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