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券商监管风暴之下,海通证券保荐业务怎么了?

登录新浪财经APP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投资者网》崔悦晨

近日,市场流传出关于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的消息。消息传出后,市场一度沸腾,5月27日早盘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股价双双涨超3%。海通证券随后予以了否认,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计划,消息以官方渠道为准。”

此前,券商降薪的传闻也屡屡传出,随着2023年年报披露,海通证券的薪酬也随之揭晓。年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海通证券高管薪酬从4872.68万元降至2378.35万元,降幅达51.19%,位居行业前列。员工人均薪酬也有所下调,数据显示,2023年海通证券员工人均薪酬降幅为31.46%。

在近期券商监管风暴之下,海通证券备受市场关注。一年之内,海通证券保荐业务因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四次被罚,到底怎么了?

5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口气连发四份罚单,均指向大连科利德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利德”)IPO项目。

据了解,因IPO申报材料中研发人员的数量、研发投入金额以及成本核算等信息披露不准确,上交所决定对发行人科利德予以通报批评。

海通证券作为其保荐人,因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一同被上交所通报批评。而且,涉及该IPO项目的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三名签名会计师,也被予以监管警示。

来自上交所的罚单

科利德成立于2001年6月,是国内高纯半导体材料供应商,主要从事电子特种气体及半导体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官网显示,科利德是林德集团、液化空气集团、默克集团等国际知名气体公司的供应商,同时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以及LED等下游市场领域,开拓了台积电、大连英特尔、中芯国际、华润微、东方日升等终端客户。

回顾科利德的IPO之路,2023年6月15日,科利德首次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并获得受理。同年7月,科利德被问询,并在10月份进行了首轮回复。

2024年2月,科利德因保荐人海通证券申请撤回材料而终止IPO。

然而,三个月后,上交所在现场督导中,发现实际情况与申报材料中的信息不一致,随后有了连发四张罚单,指向科利德IPO材料造假一事。

具体来看,首先是研发人员数量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根据申报文件,报告期末,科利德的研发人员数量为44人,占比12.83%。但现场督导发现,科利德通过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和修改工作岗位类型,将13名原本非研发岗位的员工调整为研发相关岗位。

其次是研发投入金额不准确。申报文件显示,科利德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3857.1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6.35%。但现场督导发现,研发费用的归集存在问题。例如,ERP系统中的研发领料数据与原始纸质单据不匹配,存在185.96万元的差异。

此外,科利德还未能充分说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换言之,为了满足上市条件,科利德“虚增”了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金额等重要信息,相关数据扣除后,便不再满足科创属性指标条件。

尽管海通证券作为其保荐人提前申请了材料撤回,但上交所认为,海通证券在保荐科利德上市的过程中,存在“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因此对其及两名保荐代表人予以通报批评。

保荐业务问题频发

事实上,这不是海通证券第一次因保荐业务出现问题而被罚了。根据公开信息梳理,近一年来,海通证券因保荐业务履职尽责不到位,已经4次“领罚”。

此前,海通证券因首发上市保荐业务履职尽责不到位,分别于2023年6月15日、2024年1月29日被上交所采取监管警示和监管谈话,并提交了书面整改报告。

原因是海通证券作为惠强新材、明峰医疗、治臻股份IPO项目的保荐人,存在对重要审核问询问题选择性漏答,对发行人的收入确认、存货、采购成本、资金流水和研发费用等核查不到位的情形。

不仅如此,海通证券还于2024年1月5日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原因是在保荐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IPO过程中,未就实控人所持股权冻结情况持续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并及时向深交所报告。

《投资者网》注意到,不仅是海通证券,多家券商的保荐业务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期,华西证券因保荐金通灵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存在不实记载等违规问题,被江苏证监局暂停保荐业务资格6个月。

除华西证券之外,涉及金通灵项目的国海证券、东吴证券、光大证券三家券商,也被江苏证监局开出7张罚单。

1月3日,因在芯天下首发上市以及执业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中信建投以及相关人员收到了深交所的监管函。

此前,还有媒体曝光称华泰证券在IPO过程中“一鱼四吃”。根据报道,华泰证券在2021年保荐诺唯赞时,旗下子公司华泰大健康一号、华泰大健康二号突击入股,推高申报价格。在股价暴跌后,2023年该公司IPO前的股东均将股权变现,让245家基金公司接盘。

今年以来,IPO保荐业务仍是券商违规“高发区”。多数问题集中在合规内控方面,包括IPO过程中尽职调查不规范、出具的文件存在虚假记录、误导性陈述,IPO项目“一查就撤”、“带病闯关”,未能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等问题。

随着监管趋严,券商IPO数量下降,撤否率明显升高。新的监管政策也给券商的保荐业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IPO新规下何去何从?

IPO市场的竞争,已反映在海通证券的经营业绩上。

2023年,海通证券实现营收229.53亿元,同比下降11.54%;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84.59%。

对比同行业头部券商,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下降7.49%、18.55%和18.97%,尽管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降幅远不及海通证券。

分拆其业务表现,财富管理、投行、资管、交易及机构业务收入均有所下滑,其中投行业务下滑幅度最大,2023全年营业收入36.31亿元,同比下降14.8%。

一方面是A股IPO遇冷,券商投行业务受到影响,再加上激烈的行业竞争,部分券商的业务收入遭遇断崖式下滑。

另一方面,保荐业务频频受罚也导致海通证券相关业务进展承受较大压力。今年一季度,海通证券业绩下滑态势延续,营收、净利润同比下降44.11%、62.56%,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4.13亿元,同比下滑54.42%。

随着监管力度升级,监管层对IPO项目提出更高要求。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提出8项加强IPO监管的政策措施。

4月12日,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要求券商投行业务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加大发行承销监管力度等。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现场督导的指引文件,明确了”一督到底“原则,拓宽了现场督导的覆盖面,同时强化了现场督导的重要性。

此外,今年5月A股IPO审核重启,这是时隔三个月以来,交易所首次审核公司发行上市申请。在此背景下,严监管给券商的投行及保荐业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海通证券的风波还在继续,市场的关注也未曾减弱。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如何履行好“看门人”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企业上市审核顺利进行,是摆在海通证券面前的紧迫课题。对此,《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报道。(思维财经出品)■

相关阅读:
微软全球 Xbox 账号服务出现中断问题,玩家无法登录 荣耀200系列今日正式开售:首发雅顾光影写真大师,售价2699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