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在华外资进入结构调整期 高技术、绿色化投资项目陆续落地开工

5月23日,总投资约14.5亿元的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工;5月21日,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总投资达12.5亿元的大湾区智能绿色生产基地在广州正式启动建设;5月16日,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举办三期项目开工仪式。近期,多家外资企业的对华投资项目陆续开工落地,彰显了高涨的投资热情。

不过,商务部发布的最新外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60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9%;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805家,同比增长19.2%。外资总额下降但新设外资数量增长的情况还在延续,这也引来业内人士的持续讨论。

外资增速放缓与结构转型并存

从增加值和企业利润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增速慢于全国6.3%的整体水平,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7%,增速远高于全国4.3%的整体水平。

5月2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围绕“在全球化新环境下加大力度吸引外资”发布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尽管当前中国吸引外资规模呈现出总量下降趋势,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总体来看,中国利用外资进入转型调整期,正在追求高质量外资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指出,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年均增幅由上一阶段2000~2010年的10.9%,转为2010年以后的2.8%。主要也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中国在努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更先进、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利用外资呈现高端化、服务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态势。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1年,纺织品、农副食品、印刷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外资企业数量与利润总额均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外资正逐渐从这些领域退出;而电子设备、电气机械等高技术高利润产业中,外资企业数量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额与平均利润上升,表示外资企业逐渐向这些领域集中。

这在商务部最新的外资数据中也有所体现,今年1~4月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036.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8.8%,较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57.3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7%,较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幅度达到126.1%。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张建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当前全球资本流动增速显著放缓,这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利用外资的国家的影响冲击较大。中国经济在2023年受到疫情影响及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但仍处历史高位。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也创历史新高。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愈发趋向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这与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的方向一致。

在华外资进入结构调整期 高技术、绿色化投资项目陆续落地开工

中国吸引外资潜力仍强

5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增长5.0%和4.5%。与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相比,这两年的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

“中国目前真实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要素所能够支撑的经济增长水平,依旧将长期、趋势性地高于全球,这意味着投资于中国将带给外资长期性的回报”,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此分析。

张建平表示,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核心国家之一与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能够凭借对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效率与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大量成本导向、市场导向的外资涌入。同时,中国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推进的制度型开放政策以及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体系也将在吸引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5月29日举办的首届跨国企业前瞻峰会上,德勤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市场不仅是跨国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其全球收入中占比大约为20%至30%,而且还是开发基础设施、技术和行业特定创新方案的中心。这些新进展对于推动跨国企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增长都至关重要。

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曾顺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轮周期性复苏,其支撑力量来自政府持续的政策承诺和推动高质量增长的具体行动。德勤观察到跨国企业持续关注并积极寻求在中国市场增长和发展的新动能,德勤也将继续投资中国市场并提升服务能力,以支持跨国企业抓住新机遇,制定驱动业务成功的新战略,以创新应对挑战,提升企业韧性。

在外资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不少国家的在华投资依然保持着较快增长。今年1~4月份,西班牙、德国、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263%、34.7%、9.5%。

中国德国商会此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欧洲经济参议院办公室副主任、德国侨商会秘书长任志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德国大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在华布局,投资相对稳定。当前国际地缘冲突加剧了全球经贸的不稳定性,仍然有大量来自德国乃至欧洲的中小企业、家族企业希望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今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目前在华经营的法国企业超过2000家。今年1—2月法国实际对华投资更是实现585.8%的高增长。

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37年以来,持续加大在华投入,不断强化“中国中心”建设。在中国鼓励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背景下,施耐德电气厦门工业园已于今年4月正式动工,其建成后将成为施耐德电气服务全球中压市场的重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与供应链基地,也将是施耐德电气全球最大的中压生产基地,今年还将在上海金山区落地其中国电力实验楼二期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认为,在过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成高质量的供应链体系与外商投资密切相关。外资进入的“鲇鱼效应”,带来了技术水平、交易方式的重要变化,对中国的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创新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我国经济依旧要抓住外商投资,发挥外资的引领作用与“鲇鱼效应”。

以制度型开放扩大外资招引

面对国内国际经济的新形势,中国未来应如何继续扩大外资招引规模?

程实指出,根据16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来看,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发挥外资作用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随着制度建设不断的改进,外资对于一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表示,目前国内实际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例有很多提升空间。她建议合理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参考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引入“棘轮机制”“冻结条款”等保障性条款,以试点先行的形式对金融和服务业扩大开放。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明确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推进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开展放宽科技创新领域外商投资准入试点;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

随后,相关外资开放政策也逐步落地,比如4月份印发的《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决定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在获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等外资股比限制。本次通告进一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后,外资在上述试点区域内的开放类目中的股比限制可以突破50%直到100%,即可以外商独资。

刘青认为,接下来应关注服务业,瞄准信息和通讯业、采矿业、电子电气设备业等符合国际趋势与国内需要的产业。这一过程需要继续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区域政策协调,破除各种壁垒来畅通国内大循环吸引外资,同时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禁止以年检、认定、认证等形式变相设定区域标准的软分割。

张建平则认为,在目前国际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情况下,下一步招商引资要特别重视产业链组团方式的吸引外资,引进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以追求更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5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继今年3月20日于湖南长沙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之后,国家层面再一次聚焦中部地区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外界对于投资中部地区的关注。

张建平表示,目前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吸收利用外资的条件比过去大幅度提升,也可以通过开放和改善营商环境吸收到更多的外资。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5月14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商务部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积极支持中部六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积极组织中部地区参与商务部在境内外举办的“投资中国”主题活动。

(作者:缴翼飞,实习生林润编辑:周上祺)

相关阅读:
多家机构被自律调查 近1月内已有8家券商因债券问题被点名 在华外资进入结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