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火箭派成功发射中国首颗商业航天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

记者/马悦然

“火炬一号”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今日升空。

12月9日14时35分,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织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发射,将中国商业航天首颗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火炬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火炬一号”卫星由火箭派(太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火箭派)设计研制,重12.798公斤,搭载微重力生命科学试验载荷及对地观测载荷。卫星入轨后,将完成对食品工业微生物微重力条件下生长情况的观测,并实现地面对观测数据的接收。

“火炬一号”由卫星服务舱和生物载荷试验舱两部分组成。其中,卫星服务舱由热控、姿轨控、电源管理、星务计算机、数传及推进等分系统组成;生物载荷试验舱由微重力微生物培养设备和两台观测相机等组成。

火箭派创始人兼CEO程巍对界面新闻表示,进行生物载荷比其他类型的载荷困难很多,因为需要有完整的生命保障系统。

火箭派成功发射中国首颗商业航天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

“进行生物载荷不只是维持生命的生存,还要在太空中完成所有预定实验。”程巍称,这需要将航天和医学相结合,存在一定的困难。

火箭派卫星、飞船总设计师闵长宁称,“火炬一号”卫星在研制过程中,相继解决了试验载荷气密性设计、生物培养装置温度控制、微生物观测光学设计等问题,为微重力条件下对微生物生长情况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微重力又称为零重力,是由于太空残余大气等因素造成的。微重力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和途径。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成为高科技发展中的新领域,受到工业化国家的高度重视。

此次的微重力生命科学试验任务,基于火箭派与东方航天港共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合作框架完成。其中,火箭派负责此次卫星载荷研制和在轨科学试验。

据界面新闻了解,本次试验主要是检测空间环境(包括微重力、宇宙辐射等因素)对肠道中好氧菌及厌氧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广旭表示,试验主要目的是想阐述肠道中两类菌在空间环境中生存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国内未来长期值守在空间站的工作人员肠道健康提供第一手的科学数据。

同时,研究成果将用于开发改善宇航员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产品,以及为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未来还能筛选出产业化性能更强的益生菌亚种,服务于食品工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展空间环境下的生物、生命、医学、材料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培育发展太空生物制药、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

其中,生命科学试验卫星可以为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研究微生物、细胞、蛋白质结晶等在轨试验提供基础条件。

程巍称,在太空领域关于生命科学的研发,将为地面的生命科学带来裨益,例如可在太空中找到地面上没有的生物性能特征,能加快地面的药物生产,或找到可加速相关实验的环境,最终且更为关键的是指导人类未来在太空中的生存。

火箭派成立于2020年12月,是国内首家定位太空生命科学的民企。该公司计划从生物卫星与生物载荷切入,通过“星箭一体化”的模式,围绕运载火箭核心能力,打造“空间生物实验室”,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商业化太空技术产品与服务。

生物卫星是指用于生物学实验与研究的人造地球卫星。星箭一体化是指将卫星和火箭集成的航天设备。

截至目前,火箭派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加轮融资,由海南千亿基金领投,地方政府产业基金苏州国发创投、老股东上海火镭跟投。去年累计完成三轮融资。

火箭派称,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达尔文二号”液体运载火箭项目的贮箱、舱段和遥测电气产品等关键部件投产及技术团队扩建。

去年底,火箭派发射了国内首个商业生物载荷。

对于为何瞄准生命科学市场,程巍表示,商业航天的需求存量市场中,通讯、导航、遥感等市场基本掌握在国家队手中,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很难涉及。

程巍认为,空间生命科学是潜力最大的增量市场。这部分也和载人航天息息相关。火箭派最终目标是未来的载人航天,生物载荷与空间生命科学是必须经历的需求。

下一步,火箭派计划将生物载荷的重心放在可返回式卫星上。程巍称,可返回式将是载人航天和空间生命科学不得不去面对的“拦路虎”,必须攻克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

“火箭派的火箭争取在明年年底或后年年初上天。”程巍称,对公司而言,载人航天和空间生命科学是应用,火箭是载体也是重中之重。

火箭派正在计划发射国内首枚星箭一体化液体运载火箭“达尔文二号”。该型运载火箭将具备生物载荷适配性、快速反应、低成本和航班化等特点。

相关阅读:
华为OPPO牵手,专利交叉许可意味着什么? 理想汽车宣布人事任命:马东辉担任总裁 谢炎出任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