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中关村连续五年每年增科技企业2.5万家

中关村连续五年每年增科技企业2.5万家

8月23日,金隅智造工场,中科智汇工场,一位女士在体验科普互动装置。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薛珺

中关村连续五年每年增科技企业2.5万家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做实验。

中关村连续五年每年增科技企业2.5万家

金隅智造工场,清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3D打印的拖鞋。

2022中关村论坛将于9月22日至27日举办。新京报记者获悉,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过程中,中关村示范区推动原始创新,积极培育企业等创新主体,构建高精尖产业生态。8月23日,记者来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金隅智造工场进行探访。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带动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超700亿元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处于未来科学城西区,建设初期便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园是以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研发创新为主要方向的高科技专业园区,于2000年筹建。”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颖介绍,园区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汇聚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数百名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聚集态势。其中,在天然免疫调控的新药研发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炎明生物”,就位于生命园,其创始人之一,是去年在中关村论坛上获颁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中科院院士邵峰。

2021年,园区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27.2%,带动昌平区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达到717.1亿元,同比增长22%,园区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91.40亿元,同比增长69.36%。

王颖介绍,未来,生命园将以三期开发建设为重点,持续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金隅智造工场]

家具公司转型吸引超200家科技企业落户

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重点项目——金隅智造工场位于海淀区,前身是天坛家具公司。园区内建筑密度低,建筑保留了原有厂房高举架的结构优势,靓丽胡高架连廊将楼宇之间串联起来,此外还引入了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等海绵城市的措施,咖啡店、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也非常齐全。

据金隅智造工场总经理叶菲介绍,这里打造以“大信息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已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入驻。“近期,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部分实验空间也将在此落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五项重大创新成果发布。其中,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突破500微秒大关。

[中关村示范区]

已有上市公司466家、独角兽企业102家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中关村示范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正在加快落地实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持续开展“悟道”人工智能模型优化迭代,发布区块链自主可控的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2.2,将量子直接通信距离从2020年的10公里提升到100公里。

中关村连续五年每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5万家,已诞生上市公司466家,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近500家。引导平台企业转型,推动字节跳动、美团、京东等平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强链工程”,推荐小米集团牵头组建首家国家级创新联合体——“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探访

初创医药企业共享实验室加快药物上市

2021中关村论坛上,飞镖加速器运营团队大得创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生命园创新大厦,记者看到,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有不少共享实验室,里面是价格不菲的实验设备,它们向入驻平台的11家初创医药企业开放,根据企业的需求错时匹配使用时间。

飞镖加速器创始人朱鹏程说,以往初创团队建设实验室需要找场地、设计、报批等,最终建成可能要花费一年的时间,之后还要购进大量仪器、组建运营团队。入驻平台后,他们只需要专注于研发和商业,不必将成本和精力耗费在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上。这意味着他们的新药能早一年上市,病人早一年得到救治。

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副总经理江茂华举例说,清华大学教授贾怡昌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专家,聚焦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自闭症(AS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今年1月入驻平台时,其团队只有三个人。“如果建设200平方米的空间,前期建设资金至少需要100万元,至少要建3个月。”平台为团队提供了通用设备,科学家可以“拎包入住”,同时也减少了初创公司前期的人员成本投入,比如后勤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可以实现“共享”。年底,团队将进入研究的临床试验阶段。

3D打印修复拖鞋可根据脚型“做鞋子”

在金隅智造工场园区内清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隐形矫正牙套、眼镜架、弹力拖鞋等3D打印产品琳琅满目。3D打印产品有何优势?例如3D打印眼镜架,先对用户脸型进行扫描,不仅更衬脸型,还能保护视力。

据公司工程技术总负责人李方介绍,公司研制的3D打印采用纳米化的先进界面离型技术,实现打印件的连续高效成型,打印速度是市场上普通3D打印的20倍到50倍,使非金属类的3D打印批量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首席运营官杨尚祐以一款3D打印修复拖鞋举例,人们运动后足底非常疲劳,拖鞋进行了晶格设计和参数化力学仿真,使其具有恰如其分的弹性,“让大家感觉像踩在云朵上一样,柔软、回弹、有支撑。”同时3D打印可以根据脚型调整打印参数,使鞋子和脚部更加贴合舒适。

降温马甲夏日能保持4-6小时“凉爽”

金隅智造工场规划建设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相关企业产业集聚、科技成果展示体验、配套商务服务四大功能板块。记者看到,进驻园区的中科智汇工场承担了中科院各院所在京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先进成果集中展示、科普教育等众多功能。

在中科院科技成果展厅,FAST望远镜、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慧眼卫星等模型一一呈现。除了“国之重器”模型,也有不少展品与公众生活相关。比如中科优选公司的一款降温马甲,夹层采用了固体粉末状的石墨石蜡相变材料。在炎炎夏日,一线防疫人员身穿这种马甲能保持4-6小时恒温28℃左右。

新京报记者张璐

相关阅读:
2023冷年新周期下 空调行业如何打好“价值升级战”? 不再为上游打工? 涨价落地 “宁王”能否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