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变“坦白”的高瓴,又募资40亿

变“坦白”的高瓴,又募资40亿

关于高瓴的传闻最近甚嚣尘上,甚至不少人都会发问,高瓴怎么了?

文丨张楠

高瓴募新基金了。

今天,高瓴宣布其首只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次关账,据投中网独家了解到的信息,首关规模超过20亿元,总规模逾40亿元,基金落地南京市建邺区。

关于高瓴的传闻最近甚嚣尘上,甚至不少人都会发问,高瓴怎么了?

我不想和稀泥,但我认为质疑都要以严谨为前提。所以要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厘清这几个事实:

业务上,高瓴一二级之间有防火墙;结论上,将其业务混为一谈也不可行。二级信息公开,但一级市场信息不公开,可以说其格力浮亏百亿,但百丽呢?理论上这也是潜在回报可能达到百亿量级的案子。此外,高瓴进入创投市场不过几年,离出结果还远;

高瓴业务线广,链条长,从天使轮到最近传的S基金,在未证实的传闻里,我甚至听过某些从未披露的模块,用局部业务去否定复杂的产品线,AUM几千亿的盘子,论据不充分;

国内投资机构中,高瓴是少有的一二级市场交织的企业文化,要求它得设立严格的信息防火墙,我认为,即便内部员,也未见得能拼凑出完整的高瓴拼图。所以,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是:“高瓴怎样”这一问题的最终解释权,只在张磊一人手里。

不过正好,最近高瓴披露了一系列信息,包括新基金募集,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里提取一些观察角度,来讨论一下,推一些小结论出来。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同于以前把投资当成隐秘生意的做派,高瓴在当下与外界的交互的方法正在变化,正在变得“更坦白”。

这种坦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更加重视市场的声音;二是改变了以往偏二级市场的那种“老僧入定”式自我封闭行事作风。

先来看新基金,如果“会读”的话,相信你能从其新闻稿里读出很多不曾披露的信息。

40亿新基金

首先,这支碳中和产业基金调整了高瓴以往一直被认为“以规模为主导”的入场方式,这是质的变化。

高瓴于我,历来的印象都是大开大阖,舍我其谁,二级市场做过数百亿的定增,单支基金募资106亿美元的“亚洲之最”,就连孵化的独立VC品牌高瓴创投,第一支投早期的基金,规模也要凑个整数——100亿元。

但这次真不一样,首关20亿,目标40亿,不光与往期基金没法相提并论,也不如此前红杉中国、春华资本成立的百亿元级碳中和基金。

我的理解是,由大到小,这是策略、思路上的重大变化。这是一支“目的性”比较强的基金,没有直接追求规模,而是选择小步调试,投资节奏大概率会很紧凑。

原因有三:

其一,官方口径是高瓴“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完成500亿规模的投资”,这说明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方法论;

其二,据我了解到的信息,这支基金已经完成了首个项目的交割,投资已经搞起来了,节奏紧凑;

其三,与此前不同,新闻稿中由创始合伙人李良阐述高瓴在碳中和的投资心得,因此这支基金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可以注意的一点是,李良正是高瓴收购百丽的项目执行人,百丽没有最终退出,但毫无疑问仍然是高瓴代表案例。

第二,老LP愿意买单,还有新LP加入,高瓴尝试更坦白地与外界沟通。

新闻稿的说法是,“此次募资得到了众多高瓴现有LP的支持,不少LP已投资了高瓴旗下多支基金,现在选择持续加大在高瓴的资产配置比例。与此同时,高瓴碳中和基金还吸引了包括地方引导基金、大型产业背景国有企业、专项母基金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关注。”

“现有LP支持”、“持续加大资产配置比例”、“新LP的关注”,从通稿中这几个关键词的态度上,这就是在回应市场的一些质疑。

从结果上,老LP愿意继续加磅,又有新LP愿意买单,募资是确定的既成事实。

发现没有,这次披露把“哪些类型的LP在跟进”,“哪些类型的LP在沟通”都列得清楚明白。

第三,落地PE/VC重镇南京。

从去年开始,高瓴人民币基金不断在全国落地,去年4月,苏州,成立高瓴苏州创新中心,设立苏州高瓴祈睿医疗健康产业基金;7月,三亚;11月,无锡,成立50亿元的高瓴创投二期人民币专项基金;再就是这次的南京。

溯源人民币市场的出资主体,就是财政资金,地方财政对资金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和市场化投资机构契合,在我看来,加速在城市落地,是高瓴人民币业务接地气的Plan B。

南京如何呢?这里2017、2018年相继出台“科技金融31条”和“股权投资十条”,成立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与经纬创投、五源资本、源码资本、华映资本、星纳赫资本、创新工场等机构发起设立90余支、总规模超1200亿元的八大产业链专项子基金。具体到建邺区,已聚集各类创投机构超过1000家,基金规模总量超过近3600亿元。

注意,南京是近年来的PE/VC重镇,经验丰富,此时与高瓴落地新基金,本身就能说明一定问题。

第四,对于碳中和,摆数据、讲细节。

高瓴给自己的定位是碳中和投资的“领跑者”。

之所以说此次新闻稿更坦白、透明,因为除了动用话语权定义自己的位置,也给出了数据和赛道信息来佐证。

一个是设立绿色专项投资基金,二是累计投向碳中和的金额超过500亿元。这次的新基金,高瓴也锚定几条赛道,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农业科技”。

最后,张磊在新闻中有一段话,这是其近期少有的为业务站台。

关于争议

今年围绕高瓴的几项争议,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是亏损。

这个话题被反复讨论过了,这里先不作赘述,主要集中在高瓴的美股二级市场头寸,以及在中国市场大手笔参与的格力、用友等定增项目上,二级市场的信息高度透明,高瓴的持仓每季度都会在SEC更新,格力、用友的价格都明摆在那,是评判高瓴最直观、简单的方式。

然后是裁员。

裁员不是新鲜话题,高瓴辟谣了裁员说,也对投中网也表示,消费组相比前两年确实有所调整,但这并不是最近发生的事。

一位接近高瓴的朋友告诉我,高瓴今年和去年的turn off(离职率)相比,今年还略低,行业的平均离职率是5%-10%,高瓴的数字估计在6%。

“内部信息壁垒”是难以统计信息的核心原因,从监管的要求来看,一二级市场之间必须要做业务、信息和员工区隔,据我了解,高瓴的业务和品牌都在试图区隔,但始终没见效。

因此在高瓴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分裂感”:裁员是拿一级市场的行为去解释高瓴二级市场;拿短期股价的涨跌看盈亏是用二级市场的眼光评判高瓴的一级市场。

所以,在没法区隔品牌的情况下,只能更透明、更频繁地向市场阐述自己。我梳理了最近的投资信息:

高瓴以增资的方式向Qumei Runto投资2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为4.76%,买了把“世界最舒服的椅子”;

珠海镓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高瓴创投、盈富泰克联合投资;

江苏青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昀新材”)已于近日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

类似新闻还有不少,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今年高瓴创投出手60次。还是那句话,一级市场相对闭塞,找评判标准比较难,现阶段,两件事是明确的:

第一,投资数量和募资是确定性的结果;

第二,继续加磅人民币,也是结果。

碳中和怎么投?

下面谈谈高瓴碳中和基金的打法。

前文有述,40亿的规模不是其一贯风格,尤其是放在碳中和这一无比庞大的概念下,显“小”。

这代表高瓴会放弃规模这一绝对优势吗?我始终认为,规模只是“果”而不是“因”,这两样要是弄混了,IC就会出现“高瓴红杉投了,我们为什么没投”“高瓴红杉不投,我们为什么要投”这类问题,重要的依然是对碳中和产业的认知。

但“产业认知”又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高瓴的差异化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在李良这儿。

年初,高瓴给近60家先进制造被投企业创始人发过一封信,李良原话是这么说的:

“碳中和既是外部约束条件,也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发展机遇;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推动整个制造业向先进制造全面升级,中国制造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系统性升级已是当下这股创新浪潮中最重要、也是最确定的路线之一。”

(2021年底,《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高瓴碳中和实践报告》中对于碳中和领域的分类)

(2021年底,《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高瓴碳中和实践报告》中对于碳中和领域的分类)

前文说了,李良也是百丽的负责人,这个一度定义高瓴的案例,就是他们给出的碳中和答案——先进制造。

以前投中网介绍过华为哈勃的投法,基于产业背景和数字化能力,出手次数不多,可每次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被投企业有了哈勃的加持,动作往往都会加速——这叫产业优势。

在我看来,高瓴这支碳中和基金,和哈勃有可比性。

本土机构中,高瓴是少有具备百丽级别并购经验的,并且经营上操盘,做数字化升级,做供应链改造,这些能力,本身就是差异化。

李良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先进制造的核心是品质;先进制造的必要条件是数字化;要实现先进制造,本质靠人才;实现先进制造的目标,是向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进军”。

发现没有?这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对照上图的高瓴碳中和投资领域,所谓先进制造其实就如芯片一般,融在碳中和每个细分赛道中。

那么,如何评判当下高瓴碳中和的投资成绩?

收益角度还没法评判,不过高瓴讲的那个叫做DVC(Deep Value Create,深度价值创造)的概念,倒不仅是一组话术,反而有些信息量。

高瓴工具箱大概有7类服务方案:

全球猎头服务,组织人才搭建;

数字化升级;

全面管家服务;

终身学习平台;

创新生态资源整合(低碳转型);

海外并购/战略赋能;

精益制造/供应链。

其中,1、2、5、7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工具,以百丽为例,高瓴对其进行从传统“订补”到“订补迭”的柔性供应链改造,效果也挺明显,百丽某爆款品类在冬季总销量占比中达到25%,比去年提升25倍。

还有个案例值得一提:高瓴投资的一家深圳工厂,经过改造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直接结果是,一线工人工资涨了五六百元,而且春节后也没有出现用工荒。

不管是先进制造还是碳中和,亦或是更大的概念,要有由大到小的能力,终归得回到人本身——我喜欢这个故事。

相关阅读:
Web3.0:一场概念的游戏 老虎基金揭开了VC的一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