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丰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针对各种竞赛活动中存在的借机开展培训、收费或变相收费、评奖过程不够规范、清单外竞赛违法违规举办等问题,根据“双减”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相关报道见A4版)
“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这是媒体对一些“大奖赛”泛滥成灾造成负面影响的经典概括。在“大奖赛”泛滥的背后,往往都有培训机构的影子——培训机构不但围绕“大奖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还组织学生报名参赛。不少培训机构墙上就贴着“大奖赛”的宣传海报。事实也表明,不少涉及中小学生的竞赛与培训机构都存在利益勾连。
不少赛事组织者都向参赛者收取一定的报名费、参赛费或变相收费,培训机构不仅从参赛培训中收取培训费,组织学生参赛后还可能获得相应提成,而学生参加这种竞赛即便获奖也没有多少含金量,还是要付出不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如今要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值得期待。
斩断这种灰色的利益链该从何处“下刀”?教育部门应先从制度建设入手,修订和完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进一步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竞赛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制度是规范竞赛活动的基础,当该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无疑便增强了约束力,使得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勾连很难再得逞。
除了管好合规赛事,还应规范管理合规名单之外的赛事。从教育部去年9月公布的名单看,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和艺术体育类三大类共36个赛事。既要斩断这些赛事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还要规范36个赛事之外由各种民间协会、民间组织举办的涉及中小学生的赛事,因为后者往往问题更多。
同时要思考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很多竞赛盯上了中小学生?从积极角度看,组织部分竞赛是为了提升学生某方面的意识和素养,激励学生在某些领域积极探索、创新,为有某些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光的机会。但换一个角度看,某些竞赛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方利益——举办者通过赛事来赚钱,培训机构参与“分肥”,而参赛学生则是为了今后升学。
也就是说,某些竞赛(尤其是非学科类竞赛)之所以盯上中小学生,是因为看准了学生和家长有需求——希望参赛获奖对于升学有帮助。虽然权威文件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但某些重点学校或者学校重点班在招收学生时,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其他证明材料,这让一些家长看到参赛获奖的价值所在。
所以,要想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还要从源头或者根源“下刀”——无论是招生、分班,还是评优、选拔班干部等方面,都必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彻底斩断与各种获奖证书的联系。当中小学生各种竞赛获奖证书从此不再与升学等现实利益挂钩,社会上的各种商业性竞赛自然会失去市场,竞赛与培训机构之间自然而然也缺乏利益勾连的基础。漫画/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