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不到10平方米 “迷你”密室逃脱玩头在哪

来源:北京商报

密室逃脱在线下娱乐市场占有着一席之地,并逐渐诞生出空间大小可达数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更趋于沉浸式的大型密室逃脱项目。然而,此时还有另一波密室逃脱项目却并未向大发展,反而是在“小”上做起了文章。

在西单大悦城里,一家名为“微密”的密室逃脱店便以“小”为特色,将一整片空间隔成一个个单独的小房间,为玩家提供9个不同主题的密室逃脱项目。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进行体验后发现,整个游戏只有一个房间,且空间大小只有6、7平方米,所有解谜的环节均在这一间屋子里进行。而据该店工作人员介绍,该店属于微型密室逃脱,此前记者体验的主题已属于该店面积相对较大的密室之一,其他多个主题的空间比之更小。

在北京市朝阳区同样也有一家密室逃脱店选择往“小”了走。该店值班人员表示,店内共提供5个主题的密室,其中最大的一个约有10平方米左右,游戏时长大多在20-50分钟,如果当日来体验的玩家较少,后边没有排队的玩家,则可以适当延长体验时间。

也正是受限于空间的大小,这些以“小”为特色的密室逃脱店所容纳的玩家数量也相对有限,基本5、6人就已是每场游戏的最高人数限值。“一般情况下每场是2-4人,最多不能超过5、6人,毕竟每个房间的大小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体验无法同时容纳更多的玩家。”微密西单大悦城店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不言而喻,密室逃脱的体验乐趣便在于破解谜题找到出口,而故事情节的设置或游戏氛围的渲染则增加了沉浸感。然而,微型密室逃脱因房间空间较小,不少需要空间的复杂机械装置便无法应用,更多采用的是设置一道道密码锁,使得玩家需要在不同环节得到每一把锁的密码,从而走出密室,且密码锁的谜题设置也存在高低不一的难度,并覆盖多种形式。

以北京商报记者于微密西单大悦城体验的主题密室为例,整个体验过程中共有7道谜题,虽以破译密码为主,但覆盖了寻找物品、拼图、计算等方式,还需要动用常识积累,从而获得最终的开门密码。

与此同时,北京商报记者也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微型密室逃脱店也进行了实地体验,约5平方米的空间内,共设置了5道谜题,需要玩家观察房间内的摆设、动用道具等来破译每一道关卡的密码,最终寻找到出门密码,从开始体验到结束,整体共用了近40分钟时间。而在体验的过程中,隐约也能听到其他房间内的玩家因解开谜题而发出欢呼的声音,或因寻找不到答案,选择向工作人员求助。

带着孩子前来体验的玩家魏女士表示,“之前从网上看到微型密室逃脱,并有反馈说只有一间屋子,体验时间较传统密室更短,因此选择带着孩子来体验,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一下动脑能力,结果没想到其中一个环节的谜题不仅把孩子难到了,我也一直找不到答案,最终还是经由工作人员提醒,才找到了破译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部分微型密室逃脱也正在选择借助科技手段,通过VR、AR等技术,不仅延展原本有限的室内空间,也丰富了游戏形式,从而增强玩家的体验感。

据相关门店介绍,借助VR、AR等技术手段的密室逃脱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玩家身处于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内,该房间四周并无实物,需要玩家全程戴着VR或AR眼镜在虚拟画面中发现线索、破解密码,甚至还能和虚拟的NPC进行互动;另一种则是玩家依旧需要在实体的房间内破解谜题,但在某个特殊环节中,需要借助VR或AR眼镜进行解谜,从而完成游戏。

增添了科技手段的密室逃脱也由此吸引了一批玩家。其中,玩家王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微型密室逃脱本身在关卡设计上不会像大型密室有更为复杂的设置,因此对注重体验感的玩家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增加了一些科技手段后也能成为一个吸引点,但在实际游戏体验过程中,VR画面呈现的效果不及预期以及部分设置容易造成玩家头晕的情况还会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影响。

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认为,密室逃脱在国内发展多年后,从最初的形式趋同逐渐向多形式发展,技术手段的加持也带来新的元素,但无论是新形式还是新元素,均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基于受众群及内容主题进行融合,否则也会出现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

北京商报记者郑蕊

相关阅读:
四部门出手掐灭未成年人“第一口烟” 电子烟监管不能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