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斯拉“自动驾驶”引发“间谍担忧”,专家呼吁加快立法规范
[环球时报记者郭媛丹]美国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20日表示,该公司不会向美国政府提供其车辆在中国或其他国家收集的数据。外界普遍认为,这是马斯克首次对有关特斯拉电动汽车被怀疑具有间谍功能的消息作出的回应。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21日普遍认为,特斯拉遭到的质疑是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时面临的安全困境。专家们表示,面对技术发展,政府需要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立法,加强规范。同时行业需要确定各类标准,界定和保护用户隐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不被滥用和误用。
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马斯克20日在论坛视频连线时表示,特斯拉在美国或中国的公司不会收集敏感或私人数据,然后与美国政府分享,他保证中国客户的数据会得到充分保护。“如果特斯拉用车在中国或者其他地方从事间谍活动的话,那肯定就寸步难行了。”
外界注意到,马斯克之所以如此郑重撇清间谍嫌疑,是因为特斯拉的车载传感器能记录周边位置的视觉图像,进而可能获得有关用车时间、方式和地点,以及驾驶人员的个人信息等。互联网上还有网友担忧,随着特斯拉电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持续增加,每一辆特斯拉电动车都在行驶中不间断地收集道路信息,如果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例如一支导弹部队在转移过程中被路过的网友拍摄了视频或照片发到网上,只能证明该部队曾出现在某地,泄密程度还不算严重;但如果是沿途有多辆特斯拉电动汽车经过,通过对它们车载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就可以精确地获知该导弹部队的出发和目的地、具体行动路线、准确转移时间等。”
为何特斯拉电动车要配备如此多传感器?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标志,特斯拉长期以来一直大力宣传该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突破。根据特斯拉中国官网对Model S Plaid版的介绍,该车装备有前置、侧方和车尾摄像头,视野范围达360度,前置雷达可探测前方较远距离的障碍物;超声波传感器负责探测附近车辆以降低碰撞风险,辅助泊车。特斯拉官方微信还详细介绍“哨兵模式”:“当锁车并挂上驻车挡时,摄像头和传感器将保持开启,随时拍摄可疑活动。”
此外,针对“特斯拉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控车主”的讨论,特斯拉中国说明称,特斯拉用户使用的车辆不存在通过车内摄像头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行为,“所有中国市场上的特斯拉车辆均未开启车内摄像头”。
一名自动驾驶技术的专业人士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都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传感器,只是因为两者物理特性不一样,所以运用的场景不一样,它们之间是互补协作关系,摄像头用来做物体的识别,而毫米波雷达更适合用来测距离。但“不论是摄像头还是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信息都有地理相关的信息。”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汽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和普通汽车不同,智能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对道路、所在位置等各方面的信息采集都关系到安全问题。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的座车行踪暴露后,在首都德黑兰附近遭遇“武装恐怖分子”袭击身亡。项立刚称,假如这名伊朗核物理学家乘坐的是自动驾驶汽车,“恐怖分子”可能更容易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其位置等关键信息。因此对于智能汽车的这些信息,到底谁有权知道,信息存储在何处,谁来进行管理等问题,不只是特斯拉一家企业面对的事情,而是迫切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形成立法和要求。比如说,一家企业采集了信息,其安全等级、安全管理模式等必须有所规定。“以前互联网采集用户信息时,最初没人管理,后来对一些企业做出要求,把这些信息存储在中国,例如放在云上贵州,而不能放在国外。”
另一名从事自动驾驶的研究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智能汽车一般配置了高精度定位传感器,理论上可以采集高精度地图。“但大规模高精度地图采集现在只有有资质的企业才能制作,通过有资质图商获得特定区域高精度地图,则可以使用,这个特定区域一般也是该城市的自动驾驶示范区。”
该研究人员表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加大应用,需要部署更多传感器对驾乘人员进行识别和检测。但如果通过车内部署摄像头来获得驾乘人员的状态信息,则需要慎重考虑。“私有车辆座舱内部是典型的私人空间,如果只是识别人脸状态,有许多光电传感器和技术可以获得驾乘人员姿态特征,不必一定用摄像头。如果非要用,企业至少要明确证明车内信息只留在车内服务,而不被收集和上传到云端。”
对于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困境,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综合而言,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必须到位,个人信息、主要是图像数据的保护要有多种技术手段,国家安全的维护要有更为先进的干扰反制技术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