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苹果汽车或将在2024年推出:汽车产业的“狼来了”?

特斯拉的对手来了?

苹果,离造车越来越近了。

据海外媒体报道,苹果公司与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合作生产苹果品牌汽车的协议,已经接近达成。

韩国媒体报道称,苹果公司将投资4万亿韩元(约合36亿美元),推动与起亚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两家公司可能会在2月17日签署协议,并计划在2024年推出Apple Car。Apple Car将在起亚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生产,初步计划年产10万辆汽车。

苹果计划推出的,是一款完整的苹果品牌汽车,而不是包含苹果软件的起亚牌汽车。

为和牵手起亚?

苹果早有造车的计划,在2014年就成立了被称为“泰坦”的自动驾驶汽车部门,一直在从事自动驾驶研发工作。

从自动驾驶研发到推出自己品牌的整车,苹果下场造车,选择的策略是与车企合作,从而弥补在整车制造方面的经验欠缺,降低成本与风险。

随着汽车的定位从移动工具向智能终端发生转变,汽车产业的分工重新制定。有很多车企或者其他公司开始提供代工服务,这位科技公司的跨界造车带来了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的“好伙伴”富士康已经于今年年初宣布,进军汽车制造车,提供代工服务,并且与吉利汽车牵手。但是,此次苹果跨界造整车并未选择由富士康代工,而是选择了起亚。

尽管中国消费者对于韩系车的印象,主要以性价比、耐用为主。但其实,现代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尽管在电动化方面,现代集团目前在全球的竞争力还未显现。但是,在2020年12月,现代集团放出大招,发布了纯电动汽车专属平台E-GMP。

具体来看,现代汽车集团计划到2025年推出44款电气化车型,全球年销量目标1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23款,11款电动汽车专有车型将来自E-GMP平台,包括现代旗下的纯电动汽车品牌“IONIQ艾尼氪”的几款车型,以及起亚品牌的数款车型。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E-GMP平台可以实现从轿车、SUV,到高性能、高能效车型的研发。

这一平台,对标的是大众汽车集团的MEB平台。不过,现代E-GMP平台的一大优势在于“高性能”。

现代汽车集团表示,通过E-GMP平台,可以打造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到3.5秒、最高时速可达260km/h的高性能车型。同时,E-GMP平台搭载了主要适用于中大型车辆的5连杆后悬架,优化了操控性能和驾乘体验。

E-GMP将采用现代集团全新的电驱动系统,搭载400V/800V多功能快充系统,充分利用车辆的驱动用电机和逆变器,将充电基础设施提供的400V电压升压至最适合车辆系统的800V电压,让车辆在14分钟内可充电80%,完全充满可行驶600km。当然,这需要800V高电压的充电基础设施配合。

从苹果的定位来看,切入造车领域,应该也将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新进入较为高端的细分市场。而现代集团E-GMP平台是具有打造出一款高端定位车型的能力的。同时,现代汽车集团多年的造车经验,在北美也有成熟的造车体系,能够快速地帮助苹果将产品推向市场,而不需要新建产线和电动车供应链体系。

特斯拉的最大对手来了?

目前,特斯拉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公司,去年共销售了近50万辆纯电动汽车。今年,则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特斯拉之所以在全球畅销,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领先。华尔街也是参照科技公司的估值体系,一路抬高了特斯拉的市值,远超百年的汽车巨头们。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苹果汽车之所以被外界期待,是因为其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软件与算法等智能汽车的核心领域,特别是在无人驾驶方面,苹果或许可以移植智能手机中的部分成果。通过进一步研发,打造出一套基于IOS系统的车机解决方案。

诸多行业人士认为苹果汽车将是特斯拉的重要竞争对手。据报道称,苹果公司将充分利用现有汽车工厂资源,专注于自动驾驶的软件和硬件、半导体、电池技术、外观、和内饰的设计,创新用户体验并整合现有的苹果生态系统。

从产品策略来看,苹果汽车或许也将参考特斯拉的路线。即首先通过高端产品,进入电动车市场,之后,随着研发成本的分摊以及技术的提升,从而进入更加主流的大众市场。

这几年,特斯拉养成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而苹果本身就拥有超高基数的用户基础和超高的品牌知名度。与早期的特斯拉相比,苹果想要在市场上打开局面显得更加容易。当然,一切的前提是,苹果汽车能像苹果手机、苹果电脑那般在行业内拥有充分的竞争力。

对于苹果公司而言,制造汽车将为其打开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对于现代集团而言,如果获得大量生产苹果汽车的订单,可能会提高收益。但是,对于所有的传统车企来说,苹果造车无疑是“狼来了”。这极有可能会颠覆汽车制造商的行业顶端位置,成为汽车领域的“富士康”。

(作者:左茂轩编辑:张若思)

相关阅读:
英国、欧盟将就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的交易展开深入调查 高通Q1营收不及预期的背后:需求强劲反弹,芯片行业供应短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