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数字鸿沟”变为“数字通途”
董希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有一些老人无法使用健康码,曾被拒绝上公交车;有的老人拿着现金冒雨去社区交医保,却被告知只能用手机支付;公交地铁以及各类商超,普遍依赖扫码支付方式,也使得一部分老人望而却步。
在我国,近年来这些情形时有发生。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我国步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但由于某些行业和机构认识不够、执行偏差,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数字鸿沟”,为一部分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一些技术困难。从金融的视角看,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一些支付机构的不当宣传和推行所谓的“无现金社会”,个别地方存在歧视现金、拒收现金等行为,与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的解决措施。《实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久已有之,影响着一部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因此,《实施方案》的出台非常及时和必要。应加快推动《实施方案》有效落实,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
应该看到,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偏差和执行偏差问题。因此,要破解“数字鸿沟”问题,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
首先,不能忽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如果将老年人排除在数字社会之外,那么这个数字社会是不完整的。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其次,不能片面追求数字技术发展速度。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数字技术应用要循序渐进,应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别,不能片面以数量、速度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如个别地方打造“无现金城市”并力推单一支付产品,为部分使用现金的群体带来了不便,也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
再次,不能简单转嫁必要的服务成本。在很多行业,采用数字技术总体上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要考虑到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需要,适当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窗口服务单位,不能以降低成本为由,拒绝提供人工服务。还有一些行业,如某些银行为追求离柜率,存在不加区分地要求老年人在自助设备办理业务的现象,对此也应该进行纠正。
金融服务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公众密切相关,在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方面责无旁贷。对金融机构来说,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一是为老年人办理金融服务提供更多便利。如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修改内部管理制度,对部分柜面业务允许由老年人子女代办,极端情况下可提供上门服务。二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适老性”改造。如推出老年版的手机银行APP,页面简洁,字体较大,突出主要菜单,有语音朗读功能等。三是创新推出一些针对老年人的专属产品和服务。如推出“银发一族”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收益适中,产品说明书通俗易懂,切合老年人投资理财需求。
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着的拒收现金和银行卡等行为,对老年人办理相关业务构成了一定影响。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2018年第10号公告,规范旅游、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行政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现金收付行为,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并要求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下一步,应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及《人民币管理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修订工作,完善支付结算领域法制建设,明确对拒收现金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并加大对拒收银行卡等行为的检查处置,为老年人办理相关事项创造更好的支付结算环境。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希望《实施方案》是一座桥,有关各方以《实施方案》出台为契机,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以周到的安排、切实的措施,让横亘在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变为“数字通途”,使数字技术惠及全社会、温暖全人类。
(作者:董希淼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