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星际荣耀副总:十年内仅1至2家中国民企火箭能入轨

正在兴起民营航天热的中国,到底能诞生多少“马斯克”?

在民营火箭公司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副总裁霍甲看来,成功者将是少数,其中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就是能否把卫星送入轨道。

在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霍甲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未来5-10年之内,国内能有1-2家民营火箭公司能入轨。从全球来看,99%的火箭公司会被入轨给干掉。”

霍甲说,火箭行业的硬性指标在于火箭能否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入轨是检验技术成熟度的唯一标准,但相比于Space X长达6年的入轨探索,中国民营火箭的入轨进程将缩短。展望未来中国民营航天的发展趋势,霍甲表示,希望更充分竞争和商业化,通过自我发展而非依赖补贴发展成成熟企业。

星际荣耀成立于2016年10月,总部位于北京亦庄,计划为全球小卫星市场提供运载火箭发射服务解决方案。今年1月,星际荣耀完成A+轮融资。其累计融资金额目前超7亿元,其中的投资方就包括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的顺为资本。

2018年4月5日,星际荣耀首飞“双曲线一号S”亚轨道火箭,飞行高度为108公里,这是民营火箭公司中首枚升空的火箭。2018年9月5日,星际荣耀亚轨道火箭“双曲线1Z”搭载3颗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霍甲透露,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四级固体入轨运载火箭将搭载7枚载荷,于今年5月下旬进入国家发射场准备发射。除此次发射外,今年星际荣耀还将择机进行1-2次入轨运载火箭发射。

所谓亚轨道火箭,是指能够飞行在亚轨道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火箭,一般在距离地球30至200千米的高空飞行,这一高度处于现有商用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在轨飞行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由于飞行速度没能达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这类火箭不能入轨,包括不能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而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能将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完成后,运载火箭被抛弃。

火箭行业硬性指标在于发射入轨,全球99%的火箭公司将被入轨“干掉”

霍甲2010年硕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曾在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从事两年导弹设计工作,后又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运载火箭设计工作。4年后跳出国家队,进入投资领域,最后进入自己主导投资的星际荣耀当副总裁。

“为什么火箭是航天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因为现在全球太空经济产业链中,瓶颈就在火箭发射入轨这一环,运载火箭发射能力严重不足,目前能将火箭发射入轨的国家不超过10来个,全球能让火箭入轨的民营企业也就个位数,国内民营企业目前一家都没有入轨。”

霍甲说,火箭是自由进出太空的唯一通道,他将星际荣耀的发展空间放到未来50年甚至100年,但发射一枚运载火箭并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非常非常难”。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具有独立进入太空能力的“太空俱乐部”成员直到2013年才新增第11个国家——韩国。而国际上众多私营商业火箭公司中,能够发射入轨的也仅是少数,例如成立于2002年的Space X和成立于2006年的Rocket Lab,两家火箭公司经历多次试验和失利后分别于2008年和2018年成功入轨。

2015年,商业航天在中国破冰启航,一大批火箭公司和卫星公司成立。其中,星际荣耀、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翎客航天、深蓝航天、星途探索、星河动力、灵动飞天、九州云箭至少9家民营火箭公司于2015年前后成立,并相继落户北京亦庄,这里被戏称为“火箭一条街”。

“火箭一条街”上的火箭企业已发射6枚民营火箭,其中蓝箭航天去年10月发射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及今年3月零壹空间发射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遭遇失利。

火箭公司成功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就是能否把卫星送入轨道。在霍甲看来,成功者将是少数。

“未来5-10年之内,国内能有1-2家民营火箭公司能入轨。从全球来看,99%的火箭公司会被入轨给干掉。”霍甲认为,火箭行业的硬性指标在于能否发射入轨,这是检验技术成熟度的唯一标准。不过,相比于Space X和Rocket Lab的入轨进程,霍甲表示,中国民营火箭的入轨进程将缩短。

尽管目前PPT上的火箭远多于现实,能入轨的中国民营火箭尚未出现;另一方面,民营火箭领域,多家公司已获得多轮融资。但霍甲认为,民营火箭领域并未出现共享单车式的泡沫,目前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还只是创业公司,没有度过生存期,也未分出梯队,从投资方的角度看,“很多人都只是在观望,这个行业并没有表面上这么热火朝天。”

他表示,实际上,只要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最后培育出1-2家巨头企业代表中国民营航天去全球竞争,“这就已经很成功了。”

中国民营航天处于萌芽期,期望未来能像手机行业纯粹商业化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认为,没有市场就没有商业航天,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其目的并不在于技术本身,不能仅用过去做中国航天项目的方式来推动商业航天发展。

零壹空间CEO舒畅在去年11月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经费去实现一个商业目标叫工程,否则叫科学,“现在都没有商业化做得很好的(公司),都是讲故事。”

“如果未来哪天咱们开商业航天大会,大家探讨的都不是政策、发射许可,而是讲我们今年挣多少钱,给股东多少回报,我们的产品、销量、价格,我们在行业内的地位。那时候中国的商业航天已经非常商业化了。”霍甲说,他期望未来商业航天能变成像手机或汽车一样纯商业化的行业,但商业化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文化源自国家队,不可能在一时半会儿间就将它转变成“手机行业”。

另一方面,“中国的民营航天还处于萌芽期,但是因为国外发展得特别好,国内又特别火,现在就把我们催熟了。”霍甲认为目前谈商业化仍属早期,最直观的情况是目前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中国至今尚未产生能发射入轨的民营火箭。

除了现实的技术能力,商业化的另一端还面临火箭与卫星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问题。民营火箭企业北京深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CEO霍亮曾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当前民营航天面临的僵局是,“卫星发展不起来就说是因为没有便宜的火箭,没有便宜的火箭大家又说是因为没有充足的卫星发射需求。这是一个相互等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人破局。”

在民营航天领域,普遍存在对火箭和卫星的两派观点:一是认为火箭是关键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卫星才能进入太空;二是认为中国的火箭技术很成熟,关键是卫星下游应用市场未被开发,因此卫星的发射需求并不多。

霍甲认同这两种说法。他表示,没有火箭谈不上卫星发射,中国目前确实缺火箭;卫星的下游应用有待充分挖掘。尽管火箭和卫星产业在商业模式上并不成熟,但要破局两者之间互相等待的过程,就必须先行摸索,“就像种树,如果我天天画圈但不去种,怎么可能种得过人家国外,他们的树都已经长出来了。”

火箭仍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对于中国未来民营火箭的发展,霍甲认为,“(现在)和三年前没什么区别,再往后判断,三年以后大家讲的PPT还是一样,没那么快。”

他更希望在这一周期中通过自我发展而非依赖补贴,最终发展成成熟企业;对于行业而言,在充分竞争、纯粹商业化以及不断发射中推动商业航天发展。

相关阅读:
马斯克:特斯拉将成为一家价值5000亿美元的公司 舆论在电动车着火事件上存“双标”?专家批企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