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圈 > 正文

法国南部在建“人造太阳” 将于2025年实现首次点火

原标题 探访法国南部“人造太阳”

记者韩冰巴黎报道

捕捉太阳之火,使之成为用之不尽的能源,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梦想。

如今,在法国南部海港城市马赛以北约80公里处的圣保罗莱迪朗斯小镇——一个群山环绕、风景如画的地方,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的数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们正在埋头“筑梦”。数十年后,一个由人类共同打造的“人造太阳”可能在当地流水潺潺的迪朗斯河边升起。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圣保罗莱迪朗斯的ITER组织总部,深入到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建设工地现场,目睹和感受这个堪与国际空间站、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工程相媲美的国际大工程的宏伟与复杂。

这一反应堆是一种学名叫“托卡马克”的装置。该装置的形状像一个平放的轮胎,工作原理是通过磁场约束温度高达1亿度的处于等离子状态的核燃料,让作为燃料的氘元素和氚元素在超高温下持续地发生受控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巨大能量。该反应堆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最复杂的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上吊车林立,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占地6000平方米、高60米的装配车间,由35个参与国家分别制造的部件陆续小心翼翼地运来,在这里完成清洗、检验和预组装;在占地1.2万平方米的极向场线圈绕制车间,4个直径为17-24米的极向场线圈的绕制工作正在完成。这些线圈是反应堆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们,才能构建磁场,为热核反应提供“容器”。

此外,扮演反应堆的生命线角色的配套电网、不可或缺的冷却系统也都在建设中。整个工地虽然很大,但却几乎没什么声音,给人一种“历史总是默默前行”的感觉。

资料显示,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至今已建设近11年,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等七方共同资助这一项目,其中欧盟出资约45%,其他6方各承担约9%,总投资额达至少180亿欧元。

2015年就任的ITER组织总干事贝尔纳·比戈告诉记者,目前反应堆的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一半以上,根据目前的日程表,ITER将于2025年实现首次点火,产生第一束等离子体,然后将于2035年开始聚变实验,最终将于2050年左右实现核聚变能的商业应用。

ITER项目的进展对于人类解决能源短缺之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重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中国的表现十分突出。

据比戈介绍,中国是ITER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仅今年以来,中国就交付了组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所需的馈线、磁体支撑等多种重要部件,有利于相关实验如期顺利开展。

比戈强调,中国是这一世界最大“人造太阳”项目“非常、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中国交付相关产品“按时保质”,堪称合作各方的榜样。在公开介绍ITER计划进展的新闻发布会上,比戈甚至情不自禁地指着大屏幕上显示的由中国生产和交付的部件说:“你们请看,这些部件都来自中国。”

相关阅读:
为何挑战传统汽车?新能源车投资机会以及胜算概率 2020年市场规模达千亿 智能网联车核心技术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