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管管狂轰乱炸的AI推销
关末
“您的优惠券已到账请尽快查看”“爆款产品正在限时预售中”“折扣加满减错过再等一年”……“双11”电商大促开启,许多人的手机响个不停,可一接起来,对方几乎都是自顾自推销的AI机器人。
商家有推销的自由,消费者也有拒绝的权利。这些年,不少不愿被骚扰的人都启用了短信屏蔽功能,对于人工推销电话也没好气儿。岂料耳根清净没几天,AI加持“轰炸”加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犹记AI语音技术诞生之初,还主要被用于催缴欠款、花费提醒、收取快递等相对机械的通知业务,使用边界相对清晰,用户反馈也不错。如今被用于推销,则有点变味儿了。从商家角度看,这样操作成本低、效率高、待机长,且能有效避免矛盾冲突,确实省心省力。但从消费者的习惯来说,短信可以不看,电话却不能不接,推销电话一个接一个着实耗人心神。更有一些不法分子从中嗅到贩卖隐私的“商机”,非法清除标记、盗取数据、买卖个人信息等灰色产业随之而生。
AI推销扰民无底线,尤须彻底掐断。从过往经验看,电信运营商可对违规号码进行停止服务等处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少商家摸清了相应规则,靠钻技术空子实现“一天上千通永不封号”。对此,电信运营商必须及时升级预警监测、防范拦截等机制。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明规立矩,为治理提供更多依据,为重拳提供更多支持。在这方面,美国就曾出台《机器人电话滥用犯罪执法威慑法案》,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可对每一通骚扰电话最高开出1万美元的罚单。精准锁定病灶,加大惩戒力度,斩断利益链条,彻底打破AI推销电话“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幻想,这一技术形态的负面效应方能被控制在最小范围。
广大商家也应该明白,客服是产品的延伸。在服务行业朝着精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今天,用户对消费体验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专注质量、用心沟通,其实远比见缝插针式“拉人头”有效。关注到AI等新技术体现出了嗅觉的敏感,但如何使用更体现着一种格局。正如有业内人士指出,“人工智能”一词,关键的不是Intelligence(智能),而是Artificial(人工)。今天,我们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相关企业与其为了仨瓜俩枣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些,充分利用技术红利提升服务品质。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沃土,正等待有识之士的开拓。技术赋能服务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