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姜菁玲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爆发式增长的数据量对数据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算力成为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关键生产力。
7月30日,算力领域的首个国家级行业会议,由工信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算力大会”在济南开幕。这是算力领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又一重磅动作。
会上据工信部方面披露,当前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近五年平均增速超过30%,排名全球第二。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超过8万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中国数据量巨大,在智能算力方面全球优势突出,未来中国算力总规模或将成为世界第一,不过当前我国在将算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面临一定阻碍。
算力门槛降低已成趋势
算力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计算能力或数据处理能力,代表了计算速度、计算方法、通信能力、存储能力、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是承载数据和运算运行的平台。除了大型的算力中心外,物联网、移动通信、边缘计算等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嵌入计算能力。
邬贺铨称,受到人工智能热潮影响,中国在政企共同努力之下,智能算力方面全球优势突出,但当前我国在将算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阻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数据存储和利用程度不足。
当前,算力无法像电力一样可以做到随需取用。邬贺铨提到,算力需要计算,而计算需要模型,模型又根据大数据训练产出,这意味着算力建模的门槛很高,眼下这些工作只有极少数企业会做。
“我们希望的是降低算力门槛。”邬贺铨称,目前国外已有些企业把硬件服务器资源开放出来,也包括算力算法的模型平台。而在国内,百度、阿里、华为等大企业也已开放平台,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只要有意愿需求,都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做数据训练,“国内已经意识到要让算力更简单、降低算力使用门槛的趋势。”
数据中心需加强协同
数据中心是算力产业的中心环节。今年2月发布的“东数西算”工程通知显示,国家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八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邬贺铨表示,这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引导数据中心合理布局,既均衡算力,也体现能源的合理分布,更带动了区域的协同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但在枢纽之中,有不同企业建设的数据中心。邬贺铨认为,目前各个数据中心的协同仍然不够。他建议,地方政府应统一协同,包括优化公用的能源、电力、水等以及出口的干线带宽,加强数据中心之间的备份互补,例如大型数据中心的主数据中心和备用数据中心之间,如何协同数据往来的联系线路、干线传输等。
东西部协同同样需要优化。“比如说我们希望甘肃宁夏的要跟上海的数据中心协同,希望东部的热数据转到西部。两地之间谁来沟通?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对跨域的数据中心协同的规划部署。当然,这需要时间。”邬贺铨表示。
另外,如今数据中心还面临效用问题。邬贺铨指出,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上架率在55%左右,利用并不充分。“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建立后,若用户和市场跟不上,闲置一年半载后芯片过时,该数据中心也就白建了。”
作为重资产行业,数据中心的投入回报慢。过去,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多以机架出租、服务器托管等模式。邬贺铨将之比喻为“数字房地产”,即以出租空间为主,增值服务较少。
他认为,西部未来可更多提供增值服务,并且逐渐将业务延伸到数据的前端,例如数据的清洗标注、预处理等,这些业务目前大部分靠人力完成。此外,数据中心机房、服务器的安装、布线、制冷、安防等同样需要大量人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发展到产业的后端,如算法、算力的使用等。
“西部应抢抓机遇,在抓住中心环节的同时,逐步延伸到全产业链。”邬贺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