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中概股退市阴霾 难阻外资布局中国

作者:周艾琳

[截至去年三季度,中国有约250家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到1.36万亿美元。过去10年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高峰期,更是华尔街和中概股之间蜜月期,中国高成长故事吸引了大量投资人,也令投行赚得盆满钵满。]

[高盛表示,中国企业股票及股票挂钩发行融资总额逾3103亿美元,继2020年2815亿美元后再创历史新高。]

[ 2021年前8个月20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就完成近2000只新基金的备案,而同期百亿级私募新基金发行量为4183只。]

国际投资者经历了极为动荡的2021年。房企高收益美元债“腰斩”,互联网科技股、教育股暴跌,中概股退市阴霾等事件令华尔街国际投行、资管人士的心情频频经历“过山车”。

然而华尔街依旧钟情中国市场,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和成长转型空间将给不断崛起的中资企业带来众多IPO、并购、增发等投行业务,迅速扩容的居民财富以及潜在的养老产品需求将为资管机构带来无尽商机,这是已经进入稳定成熟阶段的欧美市场无法提供的新机遇。

2021年,中国企业股票发行融资额再创历史新高,从中国内地、香港的股票资本市场交易金额(不包括A股市场)来看,摩根士丹利以191.35亿元位居第一,位列第二的高盛经手的项目包括:比亚迪39亿美元及18亿美元港股再融资、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企业科创板IPO百济神州等;同时,首家独资外资公募基金贝莱德2021年开业后首只A股基金产品便募集67亿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全天候策略也狂卖近80亿元,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汇华理财一年来规模迅速逼近1000亿元大关。

“关键是,若不加速抢占市场,则给了其他外资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机会,外资在母国市场也可能丧失竞争优势,即使布局中国市场意味着先期巨大的投入。”某欧洲大型投行CEO在一次采访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资本市场业务蓬勃发展

一边是受不确定性冲击下在美中概股上市数量迅速减少,一边则是不断扩容的香港、内地资本市场业务。

截至去年三季度,中国有约250家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到1.36万亿美元。过去10年是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高峰期,更是华尔街和中概股之间蜜月期,中国高成长故事吸引了大量投资人,也令投行赚得盆满钵满。但自滴滴出行2021年6月30日在美上市后至今,7月仅有两家企业成功登陆美股市场,8月后上市案例更少。

2021年12月初,美国证监会(SEC)通过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的实施规则,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最早退市时间可能在2024年。监管不确定性再度冲击了市场情绪。

对投行而言,相关监管政策、市场波动对IPO与债务资本市场项目构成不利影响,但只要市场主体有成长潜力,总有其他业务能补足损失。2021年,再融资成为亚太市场的亮点。

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日前对记者表示:“如果看港股美股两个资本市场(不含A股),二者交易金额都有所下降,2020年全年再融资金额大致是640亿美元,较2021年少100多亿元,其中中国香港大概减少90多亿元,美下降了20多亿美元。但企业再融资发行反而大涨四成,敏锐的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后加速提前进行再融资,而美市场巨大的包容性和机制更灵活的香港市场给再融资带来良好的前景,总额达到674亿美元,超出了一级市场IPO融资金额近250亿美元。”

除了境外市场,内地A股市场成了外资业务的新增量。高盛表示,尽管2021年市场环境充满挑战,中国企业股票及股票挂钩发行融资总额逾3103亿美元,继2020年2815亿美元后再创历史新高。A股股票及股票挂钩发行融资达1737亿美元,同比上涨23%,占中国企业全球股票及股票挂钩融资总量的56%。

A股市场对外资挑战也不小。激烈的本地竞争意味着承销保荐利润或被挤压,而外资则对项目融资规模有下限要求,这也意味着能做的项目较少,早前科创板“跟投制”也与海外做法有所出入,一度导致外资投行难以成为项目保荐人,保荐的利润远超承销。

不过,市场仍不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融资业务的联席主管王亚军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市场的发展成果卓著。北交所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和多元化国内交易所市场布局;扩大红筹企业上市试点和新三板精选层转板让国内股市结构更为灵活丰富;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新股发行定价规则和定价效率持续优化。

未来,外资投行在中国的机遇仍然巨大。在王亚军看来, 2022年,港股、A股都将是重要的融资市场,IPO数量和金额有望维持高位。“过去一般平均每年中概股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数量约100宗,美国约20~30宗,预计今年中概股上市可能大部分会集中在香港市场,整体约为120宗,再加上约20宗在美中概股回归,所以今年中概股的IPO总量应在140家上下,高于去年。除了上述境外的部分,今年A股发行将保持在400家左右。”

在这一趋势下,过去两年,众多国际投行对在合资券商提高持股比例至51%以上,例如摩根大通、高盛将在华券商持股比例提升至100%。亦有众多新晋外资开始在华设立券商,例如法国巴黎银行、华平等。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CEO赖长庚此前对记者表示,从2006年进入中国开始,外资行发挥跨境业务优势,帮助国有企业到境外、到海外融资,而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商业银行业务有重资产、重资本的特点。但近年来,中国新经济蓬勃发展,直接融资成为主轴。“TMT、新能源、光伏等领域的民企估值轻易就是国企的几十、几百倍,这些企业对传统的间接融资的依赖度不断下降,法人银行能为企业客户提供的附加值似乎在边际递减。外资行的服务模式也必须随着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而变化。”

中国财富管理、资管市场大爆发

除了资本市场业务,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巨大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近120万亿元的整体规模吸引了外资加速入华,成立公募基金、外资私募、理财公司等。

目前,上海的国际资管中心地位初步站稳脚跟。截至2020年,全球排名前20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已有17家来沪展业,在中基协备案的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9家落户上海。2022年1月4日,贝莱德基金开年发行了一只港股基金。三个月前,2021年9月末,贝莱德率先发行了主攻A股的基金,当时募集了近67亿元人民币,对于外资尤其是主攻基本面多头策略的外资,这一成绩已颇为喜人。毕竟众多还未“转公”的外资私募的规模大都在10亿甚至5亿元以下。“贝莱德就是想利用先发优势,赶紧先上量多发产品,这的确给予其他外资一定压力。”一家外资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2021年四季度,私募基金不断发行,当时桥水也是其中一员。在2021年11月,桥水发行了全天候增强型策略基金,短短一周内,各渠道募集金额逼近80亿元。

除了基金战场,近28万亿元的理财市场也被外资瞄准。由欧洲第一大资管机构东方汇理(Amundi)和中银理财合资的汇华理财开业已超1年,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权益产品汇泽(基本面策略)一年来斩获超30%的收益;贝莱德建信理财是第二家成立的外资理财,在2021年8月发行了首款系统化主动股票投资策略产品贝盈A股新机遇私1期(类似深300指数增强,为量化产品),显然和众多理财公司有所差异化。记者获悉,施罗德交银理财也已经开业在即。此外,高盛工银理财也于2021年5月获批开始筹建。

也有观点认为,外资在中国内地市场不具备主场优势,但在深入了解内地投资人、内地渠道后,外资更容易向内地投资人募资并投向更为熟悉的境外市场。

外资加速布局内地股、债市场

除了业务方面的布局,海外的真金白银亦在加速流向中国内地股、债市场。

2021年,北向资金突破4000亿元大关,较2020年几乎翻倍。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前中国监管层对假外资监管影响有限,假外资仅占比1%,约3.9万户。根据瑞银预测,2022年北向资金净流入量仍有望达到3000亿元。

在他看来,相比离岸市场,A股将持续受到更多关注。美国市场交易量目前日均约为1.3万亿美元,而港股仅1000多亿港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回归和二次上市,市场一度对流动性承接力有所讨论。A股的市场容量和流动性优势有所凸显。

2022年,国际资金增配中国债市的步伐也仍将持续。根据德银的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约4万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一倍以上,预计今年将有4500亿元人民币流入境内债市,主要来自全球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及主动型资产管理公司。

不得不提的是,2021年开始,中国的量化投资市场也在迅速扩容。2021年前8个月20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就完成近2000只新基金的备案,而同期百亿级私募新基金发行量为4183只。

外资亦趋之若鹜。A股市场鲜少有超高频交易者,相较于成熟市场更容易获取Alpha(超额收益),房东明认为,这让众多国际量化机构看到了巨大的机会,近年来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当A股已经发展到了全球第二大融资市场,必须要包容万象,策略也需要多元化、更包容,吸引不同的优秀管理人进入市场。”

然而,量化的发展也遭遇诸多争议。房东明称,各界讨论较多的量化交易策略趋同、闪崩或追涨杀跌的交易,都和前一段时间监管层的关注相关。房东明也认为,量化机构应该强化和监管方面的沟通,未来也可以尝试主动加强选股能力,并要让信号来源多元化,除了量价信号,也可从包括基本面因素以及一些非结构化的另类数据上寻找超额收益。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和水土不服,外资进击中国市场之路绝非坦途,但更多人相信,逐利的华尔街与中国市场的“罗曼史”仍有望续写。

相关阅读:
B站投资炎魔网络 后者经营范围含动漫游戏开发 小米区块链宠物“加密兔”宣布3月1日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