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41届大会上通过了首份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全球协议《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供193个成员国采用。《建议书》定义了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共同价值观与原则,用以指导建立必需的法律框架,确保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促进该项技术为人类、社会、环境及生态系统服务,并预防潜在风险。
作为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给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正面影响,例如增加生活便利和民生福祉、提升政府和企业运营效率、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和贫困饥饿问题。然而,该项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包括对个人隐私和尊严的重大威胁,性别和种族偏见加剧,大规模监控风险激增等。
鉴于该项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兼具创造性和破坏性,但却长期缺乏全球通用的治理标准,UNESCO于2018年发起“为世界打造运用人工智能的伦理框架”项目,遴选24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历时三年共同撰写完成《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并经过193个成员国之间超过100小时的多边谈判和反复修订,最终于今年11月获得通过。这不仅是全球首个针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规则框架和共同纲领,也是当前在世界各国政府层面达成的最广泛共识,为下一步制定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具体国际法规和技术标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堪称多边主义的又一次胜利。
《建议书》所建立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主要由价值观、伦理原则和政策指导三部分组成,文本内容十分全面,注重多方观念和利益的平衡。其中,人工智能的价值观强调:一、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基本自由及人的尊严;二、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三、确保多样性和包容性;四、在和平、公正与互联的社会中共生。伦理原则主要包含:相称性和不损害、保障安全、公平和非歧视、可持续性、隐私权和数据保护、人类监督和决定、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责任与问责、技术认知和素养、多利益攸关方协同治理等10方面。政策指导则涉及伦理影响评估、伦理治理和管理、数据政策、发展与国际合作、环境和生态系统、性别、文化、教育和研究、传播和信息、经济和劳动、健康和社会福祉、监测与评估共12个细分领域。同时,《建议书》鼓励所有成员国考虑增设独立的人工智能伦理官员或其它相关机制,以监督审计和持续监测应用该技术带来的影响。
在全面考虑和广泛涵盖的基础上,《建议书》最为核心的内容集中于呼吁各国采取数据保护行动、禁止社会评分和大规模监控、监测和评估人工智能系统的社会及环境影响等。并且,《建议书》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一味遵从西方人工智能技术先发国家的既有标准,而是通过编撰过程中的区域性专家咨询会、政府间专家磋商、各成员国意见征集等环节来广泛听取和采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平衡价值差异,推动形成多边共识。其中,有两项共识尤为关键。
首先,《建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愿景和重要途径,主张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都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优先导向,且需要密切关注和防范阻碍该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同时,《建议书》不囿于应当“发展先行”还是“治理先行”的争论,强调两者相互协同,使人工智能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可以赋能人类、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共生。
其次,在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范式创新方面,《建议书》倡导“协同共治”的路径选择。《建议书》强调,诸如人脸识别、自动化决策、社会评分等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伦理挑战不可能仅通过禁止使用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将基于多边共识的伦理标准贯穿于人工智能系统设计、研发、部署、使用的全部过程,并适配相应的治理规则和手段,实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治理单靠政府或政府间合作并不能有效实现,而是要依靠整个技术生态系统中的多方深度协同。政府、企业、研发、用户、学术界、媒体等利益相关方都需要担负起相应责任,开展全流程协同共治。
UNESCO通过相对平等而广泛的公共讨论促成了《建议书》及首个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的确立。这不仅凝聚了全世界193个国家对这项新兴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共识,也进一步打开了未来多边协同治理的新前景。下一步,还需要将其中的价值观、原则和政策加以落地,推动各国形成可执行的标准和细则,将理念化为行动,使理想融入现实。
规则
美欧启动联合应对技术竞争政策对话
12月7日,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莉娜·汗和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助理总检察长乔纳森·坎特在华盛顿启动了美欧联合应对技术竞争政策对话并发表联合声明,以加强双方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内的政策协调和共同执法。声明指出,美欧坚持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和对良性市场竞争的信念,在数字竞争执法领域面临网络效应、海量数据、互操作性等共同挑战。因此,美欧将在政策和执法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
英国发布算法透明度的开创性标准
11月 29日,英国中央数字办公室(CDDO)发布了算法透明度标准,旨在为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提供用于支持决策的算法工具的明确信息,兑现其在国家数据战略和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中做出的承诺。算法透明度标准涵盖透明度数据标准,透明度模板和行动指南等,将有助于帮助组织提高算法工具的透明性。
缅甸罗兴亚难民因暴力事件起诉Facebook,要求赔偿1500亿美元
12月6日,缅甸的一个罗兴亚难民团体在美国提起一项集体诉讼,指控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促进了针对受迫害的少数群体的暴力,要求Facebook赔偿1500亿美元。Facebook表示,虽然以前没有及时防止错误信息和仇恨言论传播,但事后已采取补救措施,包括在2月1日缅甸政变后禁止军方使用Facebook和Instagram。Facebook曾表示,它受到美国互联网法“第230条”的保护,免于对用户发布的内容承担责任。罗兴亚难民团体则表示,如果Facebook提出“第230条”作为抗辩理由,他们将寻求通过缅甸法律进行索赔。
政策
美国防部拟重组三个关键技术办公室
12月1日,美国防部宣布将把国防部数字服务局、联合人工智能中心及首席数据官办公室重组为首席数据与人工智能官办公室,以简化流程,并为使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创造出更具凝聚力的方法。根据拟议计划,三个办公室仍保持独立,但都向新办公室报告。此举将为三个办公室提供更清晰的组织结构,帮助其掌握更多数据并应用于人工智能,进而推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工作。
工信部预测202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11月30日,国家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情况。《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划》就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等六个方面设定了重点任务,并安排了数据治理能力提升、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广、工业大数据价值提升、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企业主体发展能级跃升、数据安全铸盾共六个专项行动。此外,《规划》还提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支持传统企业开展大数据业务剥离重组。
监管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英伟达公司收购ARM的交易提起诉讼
12月2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已经以反垄断为由提起诉讼,旨在阻止英伟达公司以400亿美元价格收购ARM的计划。FTC认为,这笔交易将会扼杀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各种技术的市场创新,并将“不公平地削弱”英伟达的竞争对手。这起诉讼是英伟达收购ARM交易在监管方面遭遇的又一次打击。此前,英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已经开始对该笔交易展开深入的反垄断调查。
产业与技术
Meta与亚马逊AWS达成云服务合作协议
12月1日,Meta公司宣布与亚马逊公司云服务部门(AWS)达成合作,将AWS作为其长期战略云服务提供商,扩大对AWS计算、存储、数据库和安全服务的使用范围,以补充Meta现有的本地基础设施。Meta还将使用AWS的计算服务来加速其AI团队的研发工作,并将在AWS平台上运行第三方合作应用。
城市数字化
国务院发文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将基本形成。意见明确,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应用示范项目,引导创新链、产业链在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等加紧布局数字新基建,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建成一批示范应用新场景,支持开展科技应用场景沙盒试点。
美国巴尔的摩市计划建设普惠智能网络以缩小数字鸿沟
11月30日,美国巴尔的摩市长办公室宣布,将拨款3500万美元为受公共卫生紧急情况影响最严重的社区和居民提供网络接入方面的救济。其中,首笔600万美元将用于大幅扩大公共互联网接入,以缩小城市中的数字鸿沟。鉴于互联网接入已成为最为关键和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网络接入公平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关键内涵之一。巴尔的摩市计划在未来十年间持续投资于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开放、普惠的智能网络基础设施,以确保每位市民都能平等、便捷的接入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