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俞瑶强亚铣
责编/任志江编辑/杨程
“花1元钱就能脱单,花3元钱就能买到爱情”,近期,“脱单盲盒”、“脱单便利店”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
在“月老办事处”的地摊上,摆放着两个装着卡片的盒子,里面有许多男生和女生的联系方式,你只需要花1元钱,就能拿走异性的联系方式,或者留下自己的。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这种新型的交友方式叫“脱单盲盒”,用拆盲盒的方式来匹配交友信息,时下正风靡年轻群体。
大学生李欣和3个舍友支起的“脱单盲盒”小摊位,一晚上就入账近400元;今年8月,施先生在成都开了一家“脱单便利店”,从开业到现在,存放了1400个“脱单胶囊”,据说一个月撮合了7对情侣,生意十分火爆。
然而,单靠脱单胶囊并不能维持一家脱单便利店的营收。
在施先生的规划中,脱单胶囊是负责前期引流的产品,用“3元就能买到爱情”的口号将用户吸引到店,再由此开展一些“配套服务”,这也是未来营收增长的空间。
如今,“单身经济”市场高速增长,像这样的“月老办事处”、脱单便利店正在收获大批流量。但收割流量之后如何变现,也成为脱单便利店们共同的难题。
一家脱单便利店内的顾客
“盲盒爱情”火爆:大学生摆盲盒地摊,一晚上进账400元
“想脱单吗?里面都是微信号,一元拿一个,一元留一个”,在广州市天河区的街头夜市上,一位摊主正在贩卖“脱单盲盒”,摊位名叫“月老办事处”。
在“月老办事处”,摆放着两个装着卡片的盒子,里面有许多男生和女生的联系方式,你只需要花1元钱,就能拿走异性的联系方式,或者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晚上8点,在厦门某高校的操场边,大学生李欣和3个舍友准时支起了“脱单盲盒”小摊位。
李欣告诉红星资本局:“一开始是在抖音刷到了视频,觉得挺新奇好玩,就跟朋友们做起来了。”让她没想到是,同学们对脱单盲盒的创意接受度很高,生意十分火爆,一晚上就入账近400元。
脱单盲盒摊位走红网络图据抖音截屏
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脱单盲盒”话题的热度日益高涨。“就像拆开爱情盲盒一样,充满期待感”,一位网友在脱单盲盒的话题下如是说。
与低成本、低门槛的“脱单盲盒”不同,“脱单便利店”更像是进阶式的玩法。
今年8月,赶在七夕节前夕,施先生的“脱单便利店”在成都市中心的某商场内开业了。在脱单便利店里,交换信息的“脱单盲盒”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样式——脱单胶囊,价格也有所上涨,存放脱单胶囊需花费29.9元,带走异性的胶囊需要3元。
成都一家脱单便利店
从“失恋博物馆”转做“脱单便利店”有经营者称一个月撮合7对情侣
施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在“脱单便利店”之前,他在外地经营一家失恋博物馆,积累了不少经验。疫情期间失恋博物馆的人气骤降,施先生便开始思考转型。
据报道,位于南京的国内首家失恋博物馆已于2019年底倒闭关门,营业的3年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但因为门槛太低,迅速被复制,市场已经十分饱和。
成都一家失恋博物馆
“(脱单便利店)生意很火爆,从开业到现在,已经存放了1400个脱单胶囊,成功撮合了7对情侣。”施先生对红星资本局说,脱单便利店主要针对的人群是“96-00年”的年轻群体,在施先生看来,这个群体对脱单盲盒的概念接受度很高,愿意主动去尝试。
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当下年轻人对脱单和交友的需求。从国内排名前三的社交软件用户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年轻人社交需求的旺盛,截至今年6月,陌陌、探探、soul,注册用户数均超1亿。
“年轻群体找对象很困难已经是普遍的问题,包括我自己,大家的社交圈子都很窄”,提到做脱单便利店的初衷,施先生这样说。在他看来,脱单便利店就是一个提供交友信息的平台,用户根据各自的要求去匹配信息。
对于定价策略,施先生有着与“脱单盲盒”地摊不同的看法:“买走脱单胶囊的价格只需要3元,低价可以让用户更主动一点,带走更多的胶囊,有人曾经来店里一下买了几十个。”
摆满三面墙的脱单胶囊
施先生认为,脱单便利店本身并不做交友信息的匹配或者撮合,这也是其与传统婚恋相亲产品最大的区别。
“3元买爱情”的生意:经营者想赚钱,要靠卖口红、卖酒水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除了售卖脱单胶囊,脱单便利店里同时经营着一些“副业”。
门票38元的口红博物馆、50元一次的手工口红DIY,同样人气不低。施先生表示,这些“副业”都是脱单胶囊的配套产品,除此之外,还会在店内定期开展社交活动,例如狼人杀、密室等。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单靠脱单胶囊并不能维持一家脱单便利店的营收。
据施先生讲述,开一家脱单便利店前期投入共计30万元,一个月卖出的脱单胶囊只能覆盖店铺日常流水,营收占比并不多。
在施先生的规划中,脱单胶囊是负责前期引流的产品,用“3元就能买到爱情”的口号将用户吸引到店,再由此开展一些“配套服务”,这也是未来营收增长的空间。
从目前的经营方式来看,脱单便利店似乎仍处于“萌芽”状态,且每一家的模式都不一样。
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的一家脱单便利店定位为展览馆,采取售卖入场门票的经营模式,在大众点评上一张门票的价格为49.9元,线上已售超过400张。而位于厦门的一家脱单便利店更像是酒吧,除了脱单盲盒的生意,同时还售卖酒水和小吃。
上海一家脱单便利店
施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后期业务会在直播和交友课程上拓展,或者给其他店铺做包装策划,这些都是未来会探索的方向。
全国已有约60家脱单便利店投资机构、MCN机构仍在观望
在小红书平台上,目前只有826篇关于脱单便利店的笔记、736篇脱单盲盒的笔记,这点店铺分布在济南、泰安、厦门、重庆、惠州、义乌等城市。
红星资本局查询天眼查APP发现,截至9月15日,与“脱单便利店”相关的企业只有8家,并且未发现投、融资记录,不过网站和商标均已被注册。
“我们前期做了市场调研,现在全国的脱单便利店只有60家左右。”施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
某头部MCN机构负责小红书资源投放的总监告诉红星资本局:“从脱单便利店的笔记数量、形式、内容上来看,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营销动作。”
“这个(脱单盲盒)听起来太早期了,还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阶段。”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也对红星资本局感叹。
有业内人士对红星资本局表示,脱单便利店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盈利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验证,业务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壁垒。
“当市场过热时,容易陷入无序竞争,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目前的脱单便利店模式易被模仿,比较难规模化扩张。”上述人士称。
恋爱代餐、线上盲盒、虚拟情感……“单身经济”的玩法还有这些
根据艾媒咨询《2021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预计中国2021年成年单身人口将达到2.5亿左右。
陌陌、探探、Soul等社交APP的火爆,都印证了年轻人的“脱单”需求。而这2.5亿单身人口需求背后,潜在市场巨大。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单身经济”甚至带火了众多衍生行业,例如宠物经济、“恋爱代餐”(是指一时半会谈不上恋爱的单身人士从别处找点精神寄托,比如追星),还有虚拟情感服务。
近两年来,七夕节“孤寡蛙”在网络走红。孤寡蛙最早的来源,实际上是由游戏公司HIT-POINT研发的一款放置类型的手机游戏,因青蛙叫声谐音“孤寡”,引发单身男女的跟风参与。
珍爱网调查显示,超过3成的单身90后表示愿意尝试虚拟感情服务,原因在于好奇、感兴趣,并且这种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情感慰藉。
实际上,虚拟情感服务与脱单盲盒都是以较低的成本,体验“未知”的社交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此外,目前许多婚恋交友、线上相亲平台,都在推出“盲盒”玩法。用随机匹配代替红娘匹配,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新鲜感。根据易观发布的《2020在线婚恋交友行业年度综合分析》,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收入2019年已经达到55.9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77亿元。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新的玩法层出不穷,脱单盲盒、脱单便利店的出现,更像是婚恋经济这块蛋糕“换汤不换药”的玩法。
收割流量之后,脱单便利店能变现吗?
高速增长的单身经济市场,脱单便利店和“月老办事处”们正在收获大批流量。
然而,低价引流完成后,这些流量“何去何从”?能否变现?
9月16日,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苏剑对红星资本局表示,脱单盲盒和脱单便利店目前还是个新的概念,此后的发展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
“并且我认为,这种商业模式类似于把以前的网上交友搬到到了线下,并且还不如网上交友那样便捷、成本更低。”
苏剑认为,脱单盲盒和脱单便利店并没有解决网上交友的痛点,比如安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商业角度来看,目前还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商业价值。
正如苏剑所言,这背后的乱象与隐患却也不能忽视。
“1元就能买到别人的微信号、电话甚至真实姓名,这算买卖个人信息吗?难道不违法吗?”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质疑脱单盲盒的玩法会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四川君益律师事务所徐斌律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侵犯隐私的问题,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比如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本新闻中所描述的脱单胶囊系其本人自愿交纳30元给店主供其信息投放,应为其自愿许可。”
“我们的脱单胶囊上标注了法律说明,并且建议用户写代号、昵称,不留个人电话,只留下微信号或者QQ号。”施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在开店之初,便考虑到了相关法律风险。
虽然规避了法律风险,但人的风险却始终存在。有网友告诉红星资本局,在某脱单交友的微信群中,自己多次遇到被骚扰的情况,让她的“脱单”体验大打折扣。
“希望风头过后,这些个人信息能被妥善处置。”脱单盲盒的热闹话题中,一位网友如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