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抑制炫富视频应成为社会共识

抑制炫富视频应成为社会共识

刘远举

花75000元住一晚“总统套房”,花199万元“坐月子”……当下很多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炫富”成风,可谓满屏富贵,纸醉金迷。4月份,在新华社等央媒批评后,多名视频博主删除“炫富”视频并道歉。

各大短视频平台亦相继发布公告,表示将打击刻意炫富、宣扬拜金等不良内容。以快手为例,平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抑制宣扬拜金主义、通过展示自身的优越性歧视非富群体,涉未成年人发布大量奢侈品信息,以及其他非理性炫富行为,此外,还封禁了一批违规账号。

不得不说的是,“白手起家逆袭成精英”“恶搞拜金女”等短视频内容也属于炫富视频之类。虽然这些视频,表面上可以解释为是在嘲讽拜金行为,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炫富视频,因为只有富人才能通过象征财富的车、奢侈品等,让拜金女颜面尽失。这仍然是在炫耀金钱。更何况,这种视频也物化、丑化了女性。

其实,社会舆论对炫富视频的反感早有迹象。之前,假名媛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招来各方批评与嘲讽。如今的炫富视频,很多仍然也是假的。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品牌、商品都是按层次分布。比如一个品牌之下,有限量的鞋,有限量的车,但也有正常价格的产品,哪怕牙膏,也分为高低不同的品牌,这是市场营销的正常规律。在这个规律之下,存在很多有价无市,或者说很少售卖的产品,比如,天价的酒店房间。这些单品的存在,是品牌树立自身形象的一个方式。品牌会推广这些产品。如果是正常的营销,大多数人只会当作趣闻,一笑了之。

很多炫富视频,本身就是品牌方的推广、宣传,博主本身并不花钱。在很多关于天价酒店、天价车的炫富视频中,博主夸张地给出一个令人咋舌的价格,在视频中极尽夸张、炫耀之能事,呈现各种奢侈细节。实际上,真正刺激公众情绪的,正是那些目的在于刺激观众情绪的,夸张的语言、动作、表情、镜头,所谓“炫”字的意思正在于此。

毋庸讳言,中国社会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即崇拜强者,嫌弃弱者。现在网上流行的“你穷你有理?”的反问,虽然弱者的确不一定对,不一定道德高尚,但某种程度上,这个反问的流行,的确是社会观念的呈现。在这种观念下,强者就能吸引大量的关注、羡慕。

短视频博主在知晓这种社会观念之后,就会精心制作虚假人设,通过这种人设,“炫富”吸引流量,然后通过流量变现。

这种视频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现实,让很多人产生了对社会的虚假看法,觉得富人那么多,那么奢侈,为何我却是穷人?这进而刺激更多的人产生负面情绪。实际上,中国社会富裕群体并不是大多数,他们看到的只是假象。

社会收入的分层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必然存在。在前互联网时代,富人和穷人是相互隔离的,穷人即便知道富人的生活,也不是真切的,而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景象。所谓皇帝娘娘用金扁担挑水,其实是一种社会区隔之下产生的疏离与陌生。这种疏离与陌生,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打破了一切,把不同的群体强行地捏合在同一个场域中,富人在社交媒体上呈现自己的生活,暴露在聚光灯下,吸引大量粉丝。甚至于穷人的羡慕,本身已成为富人消费的对象。许多虚假的富人,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于是,传统社会中疏离与陌生起到的保护作用,被击得粉碎。

在明面的羡慕背后,暗中滋生的不满也在积累,进而整个社会会为之付出代价。谁能说西方社会的变化与社交媒体上的那些炫富毫无关系呢?

这些不满对于社会来说,是毫无必要的成本,它甚至最终会指向市场经济,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富人保持低调,本该是一种群体共识,群体自觉,也是一种社会义务。事实上,主动抑制炫富视频,社会群体各安其位,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虚拟币两日蒸发800亿 男子7000万遭“断网式”爆仓 互联在线的“区块链”:矿与币交易相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