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
专栏作者:华静泊
一年以前,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原本不起眼的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疫情最严重时,原价几毛钱的一次性口罩,价格翻了几十倍。防护能力更强的N95口罩,更是被炒上了天价。
口罩生产自然也成了暴利生意。去年五月,笔者作为旁观者,实实在在的见证了国内口罩主要产地之一安徽桐城及邻县怀宁的“盛况”,说是“万人空巷”、“全民上阵”一点不为过。
一场口罩狂潮,有人欢喜有人愁。当时笔者就曾担心,蜂拥而上投资口罩的农民可能被套牢,但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更有戏剧性。原本被认为高端的KN95口罩现在严重滞销,让重金投入的小老板吃了大亏,反而是生产低端口罩的农民还能维持经营。
除了这些喜忧参半的生意经,更值得注意的可能是这突如其来的口罩产业,不经意间改变了不少乡村地区对投资和发展新产业的认知。对于进一步振兴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来说,可能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宝贵的经验。
安徽桐城的小型口罩生产厂家(作者供图)
(一)
从宏观数据上看,去年年初,经济停滞席卷全国。口罩产地桐城市,规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接近四分之一,工业用电量下降三分之一。临近的怀宁县情况也类似,与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所有数据直线下滑,唯独医疗防护用品产业一枝独秀。根据怀宁县统计数据,1-2月份,该县口罩产量增长16.7倍。国内外对口罩的需求让当地出口额迅速回升,到了第二季度,桐城地区的外贸出口总额已经较上年同期增长23.3%。
疫情爆发之初,国内防护用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有能力生产口罩的企业,仍是那些具有医疗资质,或从事非医用防护用品生产的企业。因此口罩价格依然高居不下,“日赚50万”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不少外行投资者和散户跃跃欲试。不过当时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只能让大家干瞪眼。
直到2020年第一季度结束,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各地逐步解封,散户们也终于坐不住了。去年2-4月,是口罩行业最为疯狂的时刻,口罩生产中最核心的熔喷布,价格一度飙升至70万元/吨,就连口罩外层的普通无纺布,也从平日的每吨7000-8000元,上涨至最高14万元。制作口罩的全自动或半自动机器,不仅价格水涨船高,更是“一机难求”。就连曾经被当做废品处理掉的机器,也在疫情期间被重新投入市场牟利。
天价口罩机和熔喷布依然没能阻挡大家追求“暴富”的脚步,但此时防护用品产业已经悄然进入了第二阶段:出口。在满足国内市场后,第一批入局的“正规军”已经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全国口罩生产的另一个集中地浙江温州。在自身产能饱和后,温州人借助其丰富的进出口经验,派遣采购员至安徽展开收购。大量浙江采购员的到来,甚至一度拉高了几个口罩产地的租房价格。
(二)
国内需求饱和后转向海外,这听起来顺理成章,实际绝非易事。
在4月之前,各级政府并未对火热的防护用品产业做过多的限制和监管,因此产品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同样的口罩,既有无尘车间生产的合格产品,也有家庭作坊出产的低劣品。但这些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优劣,都远销海外。这也引发了4月中旬,作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美国,对大多数中国产口罩进行了限制,允许销售的只有3M和霍尼韦尔这些海外高端品牌。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在去年4月底,全国范围内取得非医用口罩资质的企业有43家,具有医用口罩出口资质的仅有32家。这75家具有出口资质的企业中,皖系只占2家。而事实上,当时仅仅一个怀宁县,就有三百余家经工商注册过的口罩工厂。劳保用品之乡桐城,口罩工厂更是不计其数,这还没有算上未经工商注册的家庭作坊。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外行投机者或是散户新建的小工厂或家庭作坊。一年过去了,现在皖系已有68家获得了非医用口罩资质,118家拥有医用口罩资质。
对于非医用口罩,普遍的标准是达到95%过滤效率即可。医用口罩则要99%以上,甚至更高。我们平常能购买到的一次性口罩或者KN95口罩,也大都是采用非医用95%标准。在出口时,这类口罩也只能以“非医用”或者“劳保用品”的类别出口。然而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达到的标准,却难倒了大部分生产商。
上半年,由于口罩行业的爆炸式发展,最核心的原材料熔喷布价格暴涨,也导致了不少原材料生产商将未达标的产品投向下游。即便是天价买来的熔喷布,大多数也很难达到95%标准,这就彻底告别了海外市场。笔者在去年的文章里提到,疫情期间就连中字头企业出产的熔喷布,也不能完全达标。
口罩生产线对于卫生条件的要求较高(作者供图)
(三)
无法达标的口罩,从去年5月开始,就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能够浑水摸鱼远销海外。根据当地桐城政府数据,外贸出口额增长从原先二季度早期的23%,第三季度已经下跌至15%。7月份后,当地政府网站上已无法查询到出口相关数据。
同时,国内市场又已经趋于饱和,无法继续消化成本高昂的口罩,特别是“高端”的KN95。笔者在去年的文章中提到了口罩商“老胡”,和成百上千外行投资者或散户一样,在机器、原材料和人工价格达到顶峰时入局KN95,最终导致库存大量积压,机器也全面停工。
作为外行入局的一分子,老胡集资520万入局。用这样的投入,生产出来的KN95口罩成本高达2.7元每个。在货品积压半年后,口罩机器和原材料价格仍然在一路下跌,无奈下老胡只能抛售所有存货。当初期望数倍盈利的口罩,如今只能以每个0.14元的价格出售给口罩贩子。在市场上,由于无法出口,老胡的产品零售价仅为0.3元。
口罩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不难理解,更何况是质量并未达标的口罩。那口罩机呢?老胡的原话是:“机器不用就是废铁,用才叫机器”。事实的确如此,当初90万一台的“一次性平面口罩机”,如今仅售5-6万。而所谓“高端”的KN95全自动机器,甚至还不如平面机器,只要3万便可以买到。当初的520万元投入,如今仅能回本20万元。
随着原材料的质量逐步回升,现时生产的一次性口罩,大都已经符合国内国外标准。虽然质量不再是问题,但价格依然低的惊人。如果大家留意网购平台上的一次性口罩售价,最便宜的口罩,每个只要2毛钱。要知道,这是包含了包装、广告营销等费用的零售价。在口罩原产地,价格可能仅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据了解,目前一次性口罩成本,最低只有5分钱。品质较高用于出口的,也不过1毛钱。“高端”的KN95,也不过1毛5分钱。
(四)
在笔者看来,2020年的口罩狂潮,对前文安徽两地,或是全国其它类似乡镇来说,都是一次“天赐良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不少城市或乡镇已经形成了难以调整的产业结构,例如安徽桐城和怀宁的塑料制品和木材加工等行业。往好了说,这些企业已经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经济结构。但往坏了说,固化的产业结构也导致创新缺失。没有新鲜产业的出现,当地剩余资本或剩余劳动力,仍只能选择流向外地,这对当地经济发展来说是很遗憾的。
前几天,偶然读到有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年轻人应大胆冲向城市,而不是在乡村荒废青春。同时应该将资本巨头引入乡村,发展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农产品标准化。这当然没有错,但农村青年是否应该一股脑奔向城市,在笔者看来,还值得商榷。近些年,城市地区的生活成本,特别是住房,并未出现下降趋势,这对外来人口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而反观农村地区,虽然收入水平不如城市,但同时消费也大大低于城市,特别是住房问题普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此前曾在香港居住,真真切切地见识到了体面的住房和就业机会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发达地区普遍是以服务业为主导,但服务业的脆弱性想必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不少地区的高端服务业例如金融,都因疫情导致大裁员或要求员工“自愿”减薪。这就更不必说相对低端的餐饮、零售和旅游业了。
因此,将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布置在农村地区,或鼓励扶持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制造业,是现阶段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受制于疫情,不少原来计划外出务工的普通农村居民,只能就近寻找就业机会,正好为此提供了契机。大量医疗物资工厂的出现,大大吸收了当地剩余劳动力。
此外,疫情下的口罩经济,也再次证明“扩大内需”、“加速内循环”是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
去年安徽生产的口罩,虽然未能按计划出口,导致价值暴跌,但最终还是被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消化掉了。最近由于疫情有反弹趋势,笔者注意到,网购平台上的一次性口罩和KN95口罩,都有约10%的价格上涨,不少热门品牌和款式甚至一度脱销。国内消费者对商品的巨大需求可见一斑。
据桐城政府的公开数据,2020年上半年,当地出口额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下半年甚至不再公布出口数据。但从总体来看,拥有劳保和塑化制品两项支柱产业的桐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仍有4%-5%的增长,工业用电量甚至同比增长10.6%,这其中除了上半年的口罩产业,下半年的“可降解塑料袋”也再度贡献了一部分力量。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也公布了全国经济数据,在服务业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中国去年4季度GDP取得了6.5%的增长,甚至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桐城这个小小的案例,或许恰好证明了这份超预期的成绩单从何而来。
制造业对经济和民生的命脉作用,在疫情下体现得无比明显。
安徽阜阳市颍东区:为因疫情无法出门打工的贫困户“找工作”图自中安在线
(五)
但就和上文讨论的一样,顺势扩大产业优势,或是引入新产业,并不容易。以口罩产业为例,在顶峰时期入局,仍是一种投机行为,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要做大做强安徽地区的劳保用品或医疗器械产业,仍有不少难题需要克服。
首当其冲的就是质量。导致“老胡”们损失惨重的原因,并非真的是KN95口罩没有市场,而是其从一开始就没有达到应有的品质。数以亿计的不合格口罩投向市场,一方面造成了下游制造商的损失,但也同时降低了口罩的防护能力,这对高效抗疫也带来了一定困扰。
现如今,熔喷布质量已经恢复到了它该有的水准,口罩的防护能力也有了保障,但不少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商,仍是无证照、无卫生标准的生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口罩很有可能会成为一项家庭必备的消耗品,就像牙签和餐巾纸一样。对于一般日用品,消费者对其质量会越来越重视,没有人喜欢一碰就断的牙签,同理,也没有人会喜欢有灰尘和手印的口罩。
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模式的价值,已经在此次疫情中再次得到验证。此前有不少人担忧中国制造业外迁至印度和东南亚,可能会对国内经济造成重大挑战。但从前些日子印度苹果代工厂的暴动事件,以及越南制造业结构单一的情况来看,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当然,危机意识仍是要有的。解决危机,正是应当依靠对原材料、生产制造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严格把控。这不仅能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也能提高中国产品在全世界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投机虽然能短期提高各项指标,特别是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但当地政府仍应通过监管和引导,积极主动地将从天而降的“机会”留在当地。如今,当初的投机者们有些已经黯然离场,也有一些人仍在缓慢“回血”。
在消费者对质量和效率高度渴望的今天,应大力推动部分特色制造业落地中西部农村地区,满足内循环需求的同时,以高品质的形象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