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走出互联网莽莽丛林 数字化挑战中怎样维护公民权?

半月谈评论员苏北

这是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浪潮激荡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侵蚀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悄然颠覆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在惊喜中分享其普惠性的科技红利,礼赞这信息化的人类壮举。

同时,这也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措手不及甚至有些茫然惶惑的时刻。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算法陷阱、网贷困局……许多民众产生了“网络晕眩”症,被数字技术的衍变和资本逻辑的扩张所裹挟,径自步入一个危机重重、风险丛生的社会。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在创新的鞭策中踏入盲区,我们在新潮的追逐中迷失了方向。

爱而知其恶。我们如何在互联网的丛林中坚守人性的本真,找回自由的意志,走出迷惘的秘境?

直面隐私裸露、数据杀熟,数字化挑战中怎样维护公民权?

信息社会中的数据资产,是一座座蕴藏丰富的“金矿”,是助推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正是在科技革命、创新服务的热烈鼓动下,在快捷便利、落地无痕的共享召唤中,我们浑然不觉地让渡出自己诸多的信息权益,许多现代数字信息采集技术正大规模地应用于各种生活和工作场景。

在资本肆无忌惮的“数字圈地”中,往昔遮盖严密的个人隐私保护之幕被一一洞穿,公民信息被肆意攫取和无度侵夺的“裸奔”现实让人触目惊心。由此而来的信息滥用乱象层出不穷,媒体曝光的“戴头盔看房”中的“大数据杀熟”,“刷一下脸,房子就成了别人的了”背后的中介诈骗,便是明证。

深圳机场所有登机口已设置了人脸识别设施毛思倩/摄

深圳机场所有登机口已设置了人脸识别设施毛思倩/摄

警钟频频敲响,人们终于擦亮眼睛:光鲜的互联网还有其灰暗的背面,还有背面那个神秘、凶险的江湖。迈步走向数字化社会,保障每一个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当从保护个人隐私起步。

权利时代已经出镜,但公民的权利意识还很孱弱。尽管已经有了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因拒绝刷脸入园状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维权第一案”,但它更多显现的还是象征意义。在眼前共享实在的经济、社会价值“红利”和长远承受人身、财产安全“风险”之间,多数的普通百姓还难以去理性平衡。

一些平台寡头们面对争议也踌躇满志,一副胜券在握的神态。他们早就放言:“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捷”,并认定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无法撼动、不可更改的“独特优势”。由此注定,个人的隐私保护,将是一场力量严重失衡、分外艰难的维权之旅。

还有,尽管在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中,对采集信息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三原则都有表述,但是,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不同主体采集、使用公民信息特别是人脸生物信息,是否都合乎这三项原则?在技术持续进步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之际,怎样去重构隐私权保护新的理念和模式?如何去厘清数据采集、分析、使用的权利与权力的分野,形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秩序?如何及时弥补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中的空白和缺漏,终结碎片化的状态,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织就一张严密的信息安全保护之网?

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抵抗精准营销、网络攻心,消费生活中如何坚守自主性?

每年的“双11”,都是消费者的一次集体性狂欢。一梦醒来,也有许多人在“剁手”后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黯然神伤。

商家依靠平台垄断和数据抓取实施精准营销,撬动的是我们的心智,诱惑的是我们的欲望,俘获的是我们的习惯。个体的主体性在网络化的软性操控中,被工具化和规训化。殊不知,恰恰是因为拥有了这个自主性,我们才会享有真正的消费自由,才有可能选择自己认为更有益于生存发展的社会行动。

当下校园中,大学生群体的感受当格外痛切。一个个小额贷平台,瞄准这一群涉世未深、“财商”短缺的群体实施过度营销,提供低门槛甚至毫无门槛的网贷,借款人只要提供身份证和通讯录名单,就能轻松借到数千元。号称“普惠金融”,其实是隐藏高息、普而不惠、精准收割。在平台的轮番洗脑和温暖诱惑中,年轻学子们被“定向操控”,很多人不知不觉地陷入网贷深坑,最终被沉重的债务压垮,上演一出出人生悲剧。

在垄断性的平台霸权操控中,丧失自主性的单个消费者往往是渺小的,是无奈的,是难有选择的。

平台激活我们的,是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财商教育、生涯教育和公民教育。

我们当拒绝消费主义生存。资源集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品质提升型文明,都在呼吁人们遵循节俭、适度、理性的消费取向,选择健康、绿色、安全的生活方式,汲取破土而生的断舍离、极简式、轻文明的全球新兴文化。

我们当拒绝麦当劳思维。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担忧网络时代的“检索式知识分子”:答案是现成的,思考能力被削弱,学习和研究就像在吃思想的“麦当劳”。我们应在问题性、批判性、超越性、创新性思维的涵养中,提升自主探究、自主判断、自主决策的意愿和能力。

我们当拒绝单向度成长。锻造网络素养,更应增强信息筛选、辨别意识,注重防范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不法侵害,从而在漫天的碎片化信息的迷失中找回初心,在温暖的虚拟化茧房的挣脱中解放自我,在精准的韭菜式收割的觉醒中走向成熟。

如此,自主性才能真正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扎下根来,一任风吹雨打,我自阳光前行。

应战平台强势、算法制胜,社会保护中如何借力共同体?

智能化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形态各异的数字化劳动。个体在平台和算法的支持、逼迫中生成着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也常常深陷于碎片化的生存困境。

平台在急剧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同时,也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就业形态。

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约家政工等“平台劳工”成了热门的职场新成员。“斜杠青年”“U盘化生存”等新名词的出现,开拓了方兴未艾的零工经济发展领域。以居家办公、远程教学、直播卖货、网上金融等为主要形式的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逆势增长。

然而,我们也应警醒,劳资关系在网络算法的加持中急剧倾斜,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就业员工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福利待遇与劳动保护,承受着更大的收入不稳定性困扰,笼罩在一种职业不安全感的威胁之中。从前的以工作关系为纽带的组织架构、集体文化以及稳定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正经历着强烈的破坏性冲击。个体与他人、与团队的关系也呈现日益疏离的陌生化状态。员工参与性的空间和社会共同体的生长,都被大大销蚀和压缩。

某应用程序因存在恶意欺诈内容而被关闭丁汀/摄

某应用程序因存在恶意欺诈内容而被关闭丁汀/摄

原子化的个体,是难以与组织化的资本平等对话的,在权利与权力的矛盾中更无法抗衡。公民权、自主性,需要在社会共同体的归属和体验中生长、张扬,需要在现代的公共精神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中滋养、培育,需要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中承载、壮大。

著名的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曾提及市场经济与社会自我保护的“双重运动”:即,在市场不断扩张之时,需要有一种抵制其“脱嵌”而将其扩张控制在某种确定方向上的社会保护运动加以平衡。今天,面对网络时代平台经济算法逻辑的强势扩张,我们如何加快共同体的建设去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组织起来,才有力量。重建社会,势在必行。

我们亟应加快培育新型社会组织的脚步,搭建多元利益主体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公共平台,明晰劳动和资本的行为边界,探索利益协调的良性互动模式,开拓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涌流社会活力的宽广空间。顺应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大势,还可借鉴国外平台型劳动经济的发展经验,探索培育互助社区,建立数字工会,搭建统一的网约劳动权益建设平台,切实维护数字劳工权益,促进和谐的劳资关系,扩展高质量就业形态,构建友好型智能化社会。

结语:

瞻念前途,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到来,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然而,新兴科技并非必然造就美好生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曾著文诘问:“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有颗人类的心吗?”此问发聋振聩,启人深思。

审察技术之弊的背后,是资本之贪。检视资本之贪的深层,是人性之恶。

踏入新科技的莽莽丛林,也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存发展中的又一次定位和取向。如何直面挑战,除弊祛恶,克服科技与伦理的疏离,在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张扬中,让科技革命更好地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在实现技术人性化、资本文明化的历史进步中,构建人的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瑰丽愿景?

这应是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不懈求解。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1期

相关阅读:
字节跳动将原锤子手机并入大力智能团队:专注教育硬件 互联网平台用工模式就业灵活,也要权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