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芊梓
编辑/鲁伟
一个花季少女的猝死,引发全民关注。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点30分左右,“为多多守边疆”的张某霏,在回家的路上捂腹晕厥,倒在了乌鲁木齐零下20度的寒夜,后经抢救无效离世,年仅23岁。
事发后,拼多多官方认证的知乎号上被其力图证明为关联方的“不当言论”,使得这家互联网巨头处在风口浪尖。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拿命换钱是当今职场常态吗?”“为什么年轻人要加班?”“年轻人该不该拒绝加班?”“年轻人为何对工作如此拼命?”“如何看待互联网加班文化?”等,成为网络上引发热议的话题。
在互联网全员“开启硬核奋斗模式”的大背景下,一位花季少女香消玉殒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
反思一:“拿命换钱”成了现实生存状态?
在一张疯传的截图中,显示着拼多多知乎官方账号发布的一段话,尽管这段话前后只存活了不到30秒,却无疑是舆论风波的引爆点:“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拼多多后来表示,经排查,上述内容系拼多多营销合作供应商员工用个人手机发布,该言论不代表任何拼多多官方态度,拼多多官方对该言论表示强烈反对。尽管如此,上述针对“底层人”的描述仍引爆了网络,一度成为热榜话题。一定程度上,上述“底层人”的描述,反映了不少人非常现实的生存状态。问题的荒谬在于,多少人一边批判“拿命换钱”凸显的现实生存状态,一边拖着透支的身躯,拼命工作。
拿“多多买菜”来说,也就是拼多多那位花季女孩生前所在的业务部门,据说是公司工作量最大的部门之一。这个部门工作实行所谓的“硬核奋斗模式”:一周工作7天、一周工作6天轮替的“超级大小周”,连续工作13天后休息1天,午休减半,每月工作 300小时。
事实上,自2019年12月“多多买菜”正式进入新疆以来,遭到了当地数千家超市老板的全面抵制。这些线下超市老板建立了“实体店联盟”,与平台展开了“生死战”,否则只能关门大吉,而这些生意日益被平台挤压店面,却多是人们维持一家生计的家底。
于是,这场超市、平台及供货商之间展开的拉锯战,来回对抗争抢的激烈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一味注重竞争的狼性文化下,一位女孩就这样“拿命换钱”了。
近年来,互联网大厂猝死事件频发。“拿命换钱”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这是资本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
现实是,强势资本与弱势个体,话语权显然偏向了前者。要么加班,要么离职,二选一怎么选?生存的压力,让大多年轻人们早已不敢去“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6.18”、“双十一”、“双十二”名目繁多的互联网促销层出不穷,被平台渲染的消费主义,逼迫“打工人”变成了“尾款人”。沉重的家庭负担,美好生活的期盼,物质主义的驱动,在“拿命换钱”的人们看来,只有用更高的收入,才有可能实现这一切。换句话说,每一起“猝死”都不是偶然。
但我们应当反问的,不仅仅是如何去抵制这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如何在奋斗与生活之间形成一道分水岭,不要让“奋斗”变了味。否则,作为弱势个体的“打工人”,人性情感被忽略剥夺,卷入技术的垄断之后更无反抗力。
麻木于“拿命换钱”的人们,该醒醒了。
反思二:“相对理性”到底是怎么一种理性?
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仍然被互联网科技巨头们惦记着。
很大程度上,这反映出了当前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的问题。星空很遥远,现实却很近,以人海战术,带着“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硬核式激情,进军社区团购成了互联网企业眼中的“最优的选择”,也即有观点指出的所谓“相对理性”。他们的理由是,对企业发展而言,这是占领市场份额,是业务下沉,是获取用户数据,涉及企业的“命脉”。
哪怕现在烧钱,大量来补贴用户,但只要形成了垄断性的用户规模,便可收割韭菜了,而且用户形成了习惯,转移阵地的成本太高。总之,在这些互联网企业看来,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许也是最有效的路径。
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业务一线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被苛刻的KPI拉着往前冲。反正你不去拼,就只能等着市场被瓜分殆尽。
在粗放式的企业混战中,互联网企业的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管理人员也没能找到一种更优化更科学的策略,更谈不上形成高效而且成熟的发展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一切都在“拿员工生命换发展”中。自然而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提高管理水平向外拓展所带来的收益,相对小于内部人海战术时,开启“996”全员硬核奋斗模式,无疑是市场拓展竞争下“相对理性”的选择。
互联网企业,在商言商,追求效益无可厚非,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能助推员工“拿命换钱”,不能把员工当作羊毛来薅,不宜宣扬不眠不休的加班文化。
在飞速运转的互联网机器上,每个人都是上面的一颗螺丝钉,随时可以更换。京东、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等这些互联网企业,这些年发展迅猛,有些市值翻番,首富排名轮流坐。这些背后,只有企业选择的“相对理性”,人性关怀被习惯性抹掉。
“相对理性”,这一互联网内卷下公司体系和竞争格局不太成熟的产物,是加班乱象这些弊病丛生的主要根源。这是一个行业性的弊病,也是现阶段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必然。互联网行业如何走出企业发展与个体竞争的“囚徒困境”,关键还是需要社会达成共享,形成共同遵守的市场竞争规范,同时将企业应用的关怀伦理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
一句话,互联网企业,走在浪潮前头披荆斩棘,需要“理性”,同样也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更要不失“人性”温度。
反思三:如何筑牢劳动监察保障“防火墙”?
拼多多陷入风波后,余震不绝,舆论关注的热度不减。
1月4日晚,央视新闻发布评论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只靠激情,也要讲效率,切不能演变成“拿命换钱”。让员工少熬夜、不透支,用人单位严格规范劳动保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好奋斗者同样重要。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这句话备受关注。因为个人也罢,用人单位也好,有些无奈于“拿命换钱”,有些一头钻进“相对理性”里,狂热于“全员硬核奋斗模式”。高度竞争而偏离正轨的市场,单靠企业来纠正,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加强遏制“996”违法乱象,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倡导互联网企业合理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在目前的情形下显得更为紧迫。
具体而言,一是要确立与保障休息权,平衡强势资本与弱势劳动者的博弈力量。抗疫期间,针对新冠肺炎防控战疫一线人员连续工作的情况,官方曾发布了“强制休息令”,明确要求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一线医务人员连续工作不得长于一个月。一些连续工作超过一个月、主动拒绝“换防”的医护人员,被医院“强制休息”。
深圳出台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提出“推行强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可能一时难以凭一个条列,就能改观长期形成的“996”工作模式,但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仍然不失示范价值。
二是要强化互联网企业工会组织“润滑剂”功能。及时发现、提醒劳动者合法维护权益,帮助劳动者维权。在强势资本与弱势个体之间,需要设置一道防火墙,也要加些“润滑剂”。
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尤其是那些难以界定是否违法的加班案例,需要畅通多元化的劳动者维权渠道,形成一道健全的沟通协商机制。比如,延长工作时间加班、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加班、法定休假日加班,这些问题如何协调企业及员工形成比较规范合理的操作模式;又如界定“过劳死”、纠偏“拿命换钱”……这些同样离不开劳动监察部门、企业、工会、媒体及员工等所有主体的共同努力。
归根到底,回到人的尺度,多一些人性温暖,重构互联网企业的关怀伦理,全行业共同培育良性的竞争文化,应是反思互联网加班乱象的题中应有之义。
否则,倒在冰冷街头的“拼多多女孩”,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雪山崩塌,何曾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