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让老年人、农民工在移动互联时代同样有尊严

文/许云峰

近年来,网约车、扫码支付等移动互联新技术的运用,让广大民众生活与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标配。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相关技术应用场景大增。不过在这背后,部分商家和单位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让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由于不能深谙移动互联技术而处境“尴尬”。

早在数年前网约车开始盛行之际,就发生了老人带小孩看病长时间打不到车,明明显示“空车”的出租车因被预约而“拒载”。最近又发生了几件牵动人心的事:某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一名独自冒着寒风大雨到柜台交医保的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手机支付”;一名94岁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膝盖弯曲,十分吃力;还有更多的人因不会用“健康码”被拒之门外。

鉴于上述种种情况的发生,国务院11月24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重点解决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包括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保持巡游出租车扬召服务,引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以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等等。

众所周知,网约车、移动支付、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具有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作用,被称为4G时代的技术福利,中国也因为相关技术普及率高而颇获赞誉。这些技术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不是难事,但对于没有或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部分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反而造成了诸多限制,比如部分商家为了便利仅支持移动支付、疫情后许多公众场所需要查验健康码,等等。这些人群被拒之门外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不仅为智慧城市建设留下遗憾,也违背了政府主导公共资源均等化的根本目的,即公共资源便捷化、均等化、透明化。

换言之,新技术运用应提供更多选择,而不能简单地为了便利和节约成本做“减法”,对那些缺少技术条件或者技能的人群,要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上述国务院印发的方案解决了大多数问题,对于需要完善之处,应即时修补。具体到执行层面,需要以国务院文件为宗旨,尽快落实相关举措,不让任何一个人因为新技术而被“牺牲”。比如火车站进站如果需要查验健康码,那就必须专门为老人及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无健康码通道”;对行动不便者要提供上门服务,提供远程认证的可选方案,等等。

总的来说,应该秉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当为全民共享的理念,不能为求效率而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新技术的加速普及对于整个社会作用正面积极,但也不能遗忘那些不具备或不擅长使用的人群。且照顾“弱势”群体,正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关阅读:
拆解蚂蚁千亿ABS:“出表”利器如何被压至4倍“杠杆” 腾讯关联公司申请“去聊”、“微信芽”等商标 目前状态"申请中"